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在深圳,一个个重大医疗卫生项目加快推进,向相对薄弱区域倾斜,一系列落实举措快速落地,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便捷、更优质、更高效医疗服务。
近日,深圳市卫健委公布了《深圳市医疗机构“十四五”设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四五”期间,深圳以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为总体目标,加强医疗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不少于4.5张,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师数分别达到3.0和5.0人,三甲医院达到32家,研究型医院达到10家,社康机构总数达到1000家以上。
2023年,深圳卫生健康领域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快76个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全年新增床位3200张以上,努力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实现“病有良医”。
(相关资料图)
增量床位向儿科、传染、重症、精神、康复等领域倾斜
进入新发展阶段,目前深圳医疗卫生资源总体可满足市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但与北京、上海、广州及一些省会中心城市相比还有差距。深圳以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为总体目标,调结构、促整合、强基层、创一流,不断增强医疗服务能力。
“十四五”期间,深圳新增的医疗资源将重点向原特区外的医疗薄弱地区倾斜,增量床位向儿科、传染、重症、精神、康复等领域倾斜。
到2025年,全市中医床位不低于每千人口0.7张,全市儿科床位不低于每千名儿童2.2张,全市产科床位不低于每千分娩量17张,全市康复床位不低于每千人口0.3张,全市传染病床位不低于每万人口1.5张,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呼吸、创伤、感染、急诊、重症、检验、麻醉等重大疫情救治相关学科建设。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60%。推动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精神科(临床心理专业门诊)及儿童心理卫生专业门诊等科室设置与管理。
打造“疾病治疗—康复和护理—社区和家庭”医疗服务链
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规划》对市属医院、区属医院、社区医院、社康中心进行分工协作。
市属医院主要面向全市提供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及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区属医院主要向辖区内居民提供代表本区域高水平的综合性或专科医疗服务,接受辖区基层医疗机构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和一定的科研任务以及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到2025年,深圳全面实现基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规范化建设,原则上每百万服务人口至少布局1家基层医疗集团。社区医院则提供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开设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床位。社康中心(站)发挥分级诊疗制度的基层网底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堡垒作用。
深圳不断创新医疗服务模式,《规划》指出,构建基层医疗集团内“疾病治疗—康复和护理—社区和家庭”的医疗服务链,鼓励三级综合医院周边二级以下医院转型康复医院或护理院。构建院内“重症—高度依赖—普通”的病房服务链,推动高度依赖病房的建设,为患者提供早期积极康复治疗和优质护理服务,缓解重症医学科压力。
在医疗急救机构设置规划上,深圳将加快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构建陆海空立体化协同救援体系,逐步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在专科化急救网络建设上,依托市内传染病医院和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儿童和新生儿、重症孕产妇“五大中心”建设医院,通过实时专科评估、优化转运路线、强化院内联动,使重点人群得到更加精准的医疗急救服务。
“十四五”期间,深圳还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在口腔、中医、康复、护理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原标题《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深圳今年将新增床位3200张以上》)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高原 三审 朱玉林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深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