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在这个“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自媒体”凭借其互动强、更新快、传播广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然而,随着发展速度加快,一些“自媒体”通过蹭炒热点、“标题党”、编造虚假事件等吸引眼球、博取流量,滋生不少虚假、有害信息。这不仅对网友造成不良影响,还扰乱了网络空间的秩序,亟需加以整治。
3月10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聚焦社交、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类型重点平台,针对“自媒体”造谣传谣、假冒仿冒、违规营利等突出问题,坚决打击,从严处置,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应该看到,“自媒体”数量庞大,种种乱象表现不尽相同、成因复杂,要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就要找准共性,精准施策,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此前,网信系统陆续开展了“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自媒体”行业诸多乱象不时“按下葫芦浮起瓢”,其根本原因是有利可图。炒作社会热点事件、哄骗老年人、未成年人摆拍视频博流量、挑动对立引起骂战……类似情节多次上演,背后是同一套商业逻辑:获取关注—收割流量—粉丝上涨—变现获利。由此而言,彻底整治“自媒体”乱象,要从斩断利益链上着手。
清空粉丝数量,暂停或关闭直播、用户打赏、知识付费、收益提现权限,下架商品链接,取消广告收益、流量分成……此次专项行动立足源头治理,探索运用经济手段强化“自媒体”监管,有利于斩断“自媒体”违规获利的渠道。让违规行为无利可图,才能让逐利而来的人因利尽而散。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信息缺少严格的审核把关流程,真实性和严谨性难以保障。“自媒体”面向公众传播的特点,又决定了其具有公共属性,理应担负相应的传播责任。此次专项行动专门强调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督促网站平台健全账号注册、运营和关闭全流程全链条管理制度,加强账号名称信息审核、专业资质认证、信息内容审核等常态化管理。相关举措,既能够督促平台加大对“自媒体”的监管,让唯利是图者无机可乘,也健全了对准入门槛、日常运营、退出机制的管理,能够有效促使从业者对内容负责。
有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全职从事“自媒体”的人数达到了370万人,而兼职人数则超过了600万。考虑到“自媒体”面广量大,且分布于各种不同网络平台,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治理难免力有未逮。促使“自媒体”行业有序健康发展,还需健全行业规章制度,引导从业者自觉提高从业能力、遵守相关规定和法律法规。从自身做起,切实维护好行业形象和社会公信力,方能实现新业态的持续健康发展。
互联网是公共空间,健康积极的内容供给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题中应有之义。“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释放出一个鲜明信号:对扰乱网络空间秩序的行为要常抓不懈。以此次专项行动为契机,凝聚多方合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就一定能,促使相关行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打造一个更清朗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