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滁州3月28日电(周坤)你能相信吗?一块看似平平无奇的玻璃,却包含了十几项发明专利。在滁州市来安经济开发区的安徽立光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这里的玻璃不仅科技含量拉满,而且填补了国内这一细分领域的空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究竟是什么玻璃?
走进该公司的立式真空磁控溅射镀膜生产车间里,身穿全套防尘服的工人正盯着电脑屏幕监控生产情况。通过研磨压力、频率、转速等工艺控制上持续改进,公司突破了膜层抛光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在0.02微米的镀膜上进行抛光。
“这个厚度,相当于人头发的万分之一,可以说是极限操作。”立光电子研发部副经理张继凡说,目前这些玻璃主要用在高端家电、智能穿戴设备中。
立光电子生产线上,工人正在检查玻璃。人民网 周坤摄
那么这些玻璃是如何研发的?在公司实验区里,技术人员在7台抛光机旁边调整参数,观察变化。张继凡指着这些高速运转的仪器说,生产车间里一共有160余台抛光机,而这7台专门用于科研,在技术领域精耕细作,慢工出细活。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张继凡说,公司正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已经组建了一只40多人的研发人才团队,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2000万元。
如果说“专”与“精”是来安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那么“特”与“新”就是抢占市场价值链中高端的制胜法宝。
在高性能改性塑料领域,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的安徽联科水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蓄力已久。经过多年的积淀,该公司已研制出一种耐腐蚀防开裂冰箱专用料,提高了冰箱内胆性能,这一个“独门绝技”已获得康佳、长虹等家电行业大客户的高度认可。
联科水基总经理翟凤祥说,自公司成立以来,他们就一门心思致力于高性能改性塑料的研发和生产。经过研讨、分析、逐个攻关,团队终于解决了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
“去年面对疫情,企业营收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长30%,仅是这一项技术就为企业带来一个亿的收入。”翟凤祥说。
近年来,来安县积极推动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不断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产学研联合、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等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批从“小而多”到“精而强”,以“专精特新”见长的中小企业,正快速成长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小巨人”。
什么样的沃土才能不断孕育专精特新企业?
“我们通过梯队压茬培育的方式,根据企业特点,在政策上进行精准滴灌,让政策红利和企业发展内劲结合起来。”来安县经信局副局长伍相兵给出了答案。
来安县围绕专精特新企业的现实发展需求,“软”“硬”两手抓,通过实施重点路网工程、创新实施“银凤凰”“亩均英雄贷”等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如今,来安县6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有7家企业获得制造强省专项支持。一个个深耕专业领域、聚焦关键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不仅成为来安县激发创新活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更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责编:关飞、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