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日,本报编辑部收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李加强同志发来的稿件——《“关键是要帮我们立住脚”——听一位企业负责人谈优化营商环境的期与盼》。在稿件中,李加强同志结合自己一次为企业服务的经历,谈了企业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期与盼以及个人对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些认识。李加强同志的这篇稿件,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今天,我们该怎样看待营商环境,又该怎样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也是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地方有了好的营商环境,就像沙漠有了纯净的空气和水,也像一个人有了强健的筋骨和精神,能使沙漠变绿、衰弱振起,聚企业、聚人心,资金流入、项目落地、人才汇聚,企业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大。全力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优先项、必选项。这一点,早就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怎样优化营商环境?绝不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找不到登天的梯、入地的缝,也绝不是轻轻松松喊上几句口号,就算大功告成,既得有优化营商环境的紧迫意识、强烈向往、顶层设计、制度机制,奖其优罚其劣,更得有为市场主体服务的内在自觉、具体行动。我们需要“取法乎上”,虚心向先进地区学习,形成一套系统的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体系,不能“乱拳去打老师傅”,更要明白优化营商环境关键在做,要真心为市场主体考虑,全力为市场主体服务,与市场主体荣辱与共、共同成长。这就像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一样,你得有家规家训,这是根本的准则,但同时更需要一碗热气腾腾的粥饭、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一次熨平灵魂的抚摸。
优化营商环境,要勇于内视、常知不足。“舜耕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是古代圣人人格的魅力,好的营商环境同样有此魅力,一定是“近者悦而远者来”。我们尽管在营商环境方面下了功夫、做了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环节最少、速度最快、温度最暖、作风最实、效果最佳”无疑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市场主体想到的我们未必能够想到,市场主体没有想到的我们可能也没有想到,市场主体需要的我们未必真正服务到位,答应市场主体的我们可能还在落实上有差距,我们匹配给市场主体的各类资源和环境还不一定是最优,我们还不知道如何把握与市场主体相处的大道和细则,甚至我们的一些地方在“硬指标”上还存在较多短板,这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反思的、努力追赶的、务必做到的。我们还要看到,从更深层次上讲,打造好的营商环境是一次利益关系的调整,关系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需要打破权力寻租,重构发展秩序。
“十四五”末全市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在全省位次实现“进五争四”,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靠产业、项目来支撑,而产业、项目的落地必须靠营商环境的改善,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咬定青山”、“只争朝夕”、不胜不还。(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