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叫灵岩寺的寺院很多,但唯独济南灵岩寺跻身于中国四大名刹之中。当我们置身于这座海内名刹,欣赏着古迹荟萃、佛音袅绕的佛家宝寺时,是否会记起20世纪中期百废待兴的年代里,我国文物保护专家们在极其艰苦的工作环境里为之付出的努力呢?

此景冠天下,不独奇东州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它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区万德街道灵岩峪方山之阳,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资料图】

东晋时,佛图澄的高足僧朗在此建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灭法,灵岩寺佛事遂废,至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再兴。正光元年(520)法定禅师来此游方山,爱其泉石,重建寺院,逐渐兴旺。此后,唐、宋、元、明各代为寺院盛期。最盛时有僧侣500余人,殿宇50余座,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直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仍有殿宇36座,亭阁18座,无一不显现出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艺。

灵岩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十道图》中,把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的玉泉寺誉为“域内四绝”。宋代济南府从事卞育赞道:“屈指数四绝,四绝中最幽。此景冠天下,不独奇东州。”

灵岩寺峰峦奇秀,风光旖旎,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于世。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这里不仅有高耸的辟支塔,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别具情趣。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在灵岩寺,我们不但能够欣赏到千佛殿内40尊栩栩如生的彩色泥塑罗汉像,还能欣赏到千年古塔辟支塔上精湛的石雕人物,而规模巨大、数量众多的墓塔墓碑也是在其他寺院所不能常见的。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历来为观者和专家们赞誉不绝。

“海内第一名塑”的福音

灵岩寺披着1600年的风霜,几经兴废,更是历经近百年民不聊生的战乱纷争,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大殿年久失修、房檐倾斜、梁檩腐朽,呈现一片破败的景象。那么彼时的灵岩寺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状况呢?

笔者近日偶然接触到一批似是20世纪50年代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流出的资料,其中有一份是我的祖父路大荒先生亲笔撰写的“勘查灵岩寺千佛殿辟支塔情况报告”草稿,该草稿虽较潦草,但也比较详细地描述了灵岩寺千佛殿及辟支塔的现状,并提出当及时抢救修复,并加以保护的意见。

报告中写道:千佛殿建于宋代,明万历间重修,清代已有补修之处。现存的殿基是宋代遗产。殿南向记七间大山式,横32.4公尺,全面积790.6平方公尺,高约14公尺。原用绿琉璃瓦,因屡次补修,现已大半换成为灰瓦。外部用五彩合锡油漆,四周牵檐挑角,各有风铃玲珑辉煌。表现了高度艺术建筑,和劳动人民智慧成就。殿内有宋塑罗汉像四十尊,为国内著名的塑像。兹能勘查该殿因年久失修,四周牵檐望板、上层斗拱、托檐亦大半腐朽。四角樑皆已脱榫,因此有下垂现象。东南东北两角尤甚。于内檩亦多有腐朽之处,殿顶筒瓦大半脱动,以致渗漏多处,当及时抢救翻修复原才似好,以便保护古代建筑和著名塑像。

路大荒建议“及时翻修,最低限度必须把殿顶全部构材维持暂时”。

报告中还提到了辟支塔的历史。“自唐天宝中建,宋嘉祐时重修,元明也补修”“自宋代八角形基围三十四公尺半(五分),高五十公尺,全用澄泥砖砌成,共计大约上顶另用铁铸成。塔尖约十公尺,各级门窗檐角亦数用砖琢拱斗,在建筑上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智慧。内有宋元祐间题名及后代题名多处……但因年代久远,各级外檐亦多塌陷,荆棘丛生,上层尤甚。最顶层现已枝株生满,根已延及下层,至基层的门板早已乌有,我们为了保护古代伟大的建筑,应当及时修整和慎重的加以保护。”

在路大荒先生1950年的日记中,也可以看到对灵岩寺考察时的内容:灵岩罗汉像当存四十个,大致完好。四面小佛像存十分之七八,正面大像及山塑无损失。在大殿西台上有铜佛一尊。“海内第一名塑”碑题灵岩千佛殿造像,于民国十一年由梁启超题。

日记中还提到:灵岩主持淳华七十五岁,现五个僧人。大殿东北角、西北角已渐坏,有漏水处。

在另一段日记中,路大荒先生写道:泰安,曲阜,邹县,灵岩,检查各地工作,滕县曲阜泰安急需修缮,切实预算二份,审定泰安、曲阜文物,滕县滋易贾使君碑……经费四月份开始。

从这几段日记中可以看出,路大荒先生此时的工作是相当忙碌的。这一时期他穿梭在鲁中、鲁南一带,夜以继日地为山东省的文物勘查和保护积极地工作着。尽管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经费异常紧张,但路大荒先生对灵岩寺、泰安、曲阜、滕县等地急需修缮的文物做了切实可行的预算申请,并得到省政府的资金支持,经费拟从四月陆续到位。这是党和政府对文物事业的重视,更是这些宝贵文物得以延续下去的福音。

据公开的资料显示,1950年山东省政府不但对灵岩寺初步进行了修缮,并专款拨了5000斤小米,设立千佛殿罗汉像的玻璃保护橱,使这一“海内第一名塑”切实得到了保护。

神来之笔为写人

如今的千佛殿,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绘华丽,檐角长伸高耸,有展翅欲飞之势。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础皆雕刻有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凸显唐宋之风。

千佛殿最受广大游客和专家们称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罗汉像时,打破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观其形态,或端恭、或拄杖、或合掌、或趺坐,或口讲手指、或侧耳细听,无不准确生动。察其神情,有的勇猛、愠怒,有的和善、老成,有的据理力争,有的闭眸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纵目远眺,无不细致入微。看其气质,有的清姿秀骨,有的寒伧潦倒,有的雍容华贵,无不形象传神,可谓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动。此外,人体与衣饰的关系处理也非常得当,线条的曲直、虚实与起伏,动作瞬间的衣褶变化,织物的质感,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节奏感极强。1912年,梁启超来此游览,赞誉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并亲笔写下了碑碣。1987年,贺敬之来灵岩参观千佛殿后写下了“传神何妨真画神,神来之笔为写人。灵岩四十罗汉像,个个唤起可谈心”的诗句。艺术大师刘海粟来灵岩观后,挥笔写下“灵岩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赞语。

如今的辟支塔,早已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它一扫当年杂树丛生、破败不堪的样子,以挺立山涧、高耸入云的形象,迎接着来自国内外的八方来客。辟支塔是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基为石筑八角,上有浮雕,镌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塔身为青砖砌就,各层皆施腰檐,下三层为双檐,二至四层檐下置平座。塔檐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塔内一至四层设塔心柱,内辟券洞,砌有台阶,可拾级而上。塔身上置铁质塔刹,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自宝盖下垂八根铁链,由第九层塔檐角上的八尊铁质金刚承接,在塔内延续到地下,起避雷作用。辟支塔气势雄伟、造型美观、结构复杂、比例适当,宋代文学家曾巩有诗赞曰,“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近年来,灵岩寺的文物保护、旅游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都有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来灵岩寺或观光游览、寻古访幽,或登山健体、体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务会谈。

当我们置身于这座海内名刹,欣赏着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的佛家宝寺时,您还会记起20世纪中期百废待兴的年代里,我国文物保护专家们在极其艰苦的工作环境里,为之付出的努力吗?(新黄河 作者:路方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