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实施方案》12月14日公布。其中明确提到,现阶段,可在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基础上,在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疫苗,是克毒制胜的武器。老年人等脆弱人群,免疫力本就薄弱,即便是在病毒致病力明显下降的今天,感染后发展成重症、危重症的风险也依然存在。是否完成全程接种、是否实现加强免疫,很大程度决定着他们与病毒对抗时的胜算。来自香港的数据显示:没有接种疫苗的80岁以上群体,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病死率为14.78%,而接种四剂疫苗后,数字则降为0.65%。适时启动“第四针”接种,并明确聚焦脆弱人群,是对其生命健康的更好护航,也是提升抗疫效能的必要之举。
从更广视角看,把脆弱人群的免疫屏障筑得更牢,也是降低医疗资源挤兑的关键。我国人口总量大,脆弱人群多,发展不均衡,人均医疗资源不足是客观现实。为更好应对可能出现的过载负荷,国家卫健委已经指导各地未雨绸缪,推动医疗机构重症资源扩容和改造。但必须正视,无论如何努力,医疗资源尤其是重症资源都是有上限的,只有力争将重症患者规模维持在可控状态,才能确保医疗救治的效率。这个意义上,引导脆弱人群尽快补上疫苗接种短板,并适时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消除不必要的风险,正是在为医疗资源减压。当医疗秩序整体平稳有序,医疗救治效率实现最大化,疫情防控的底线才会兜得更稳。
眼下,随着“新十条”“京版十条”等优化措施落地,疫情防控已进入过渡期,医疗系统也面临着空前的“压力测试”。抓紧筑牢免疫屏障,也是实现平稳过渡的必然要求。目前,“第四针”接种方案已经公布,各地都要对标方案要求加快组织安排、做好服务工作,想方设法推动目标人群应接尽接,尽快提升第二剂次加强针的接种率。不论是致力于加强科普宣教、做通思想工作,打消老年人的“疫苗犹豫”;还是着重优化服务,做好送“苗”上门等工作,尽可能排除老年人接种途中的“梗阻”,在既有经验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的温度、推进的力度,就能让这接种的“最后一百米”始终畅通。
最需保护的群体,不该成为免疫洼地。全社会都在行动,而最关键的是目标人群积极参与、应接尽接,这既是对自己、对家人负责,也是对社会保护的最好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