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条“镶金边”的河,郑州最近又抢占了舆论C位。


(资料图片)

这条河叫金水河,7月6日起,陆续有网友在网上爆料,称河南郑州投入34亿元,给该河的22公里河道干挂大理石砖。

此讯一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修葺河道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防汛防涝,花这么大代价铺砖是何道理?难道因为名字叫金水河,所以就要镶条金边吗?

有记者就此向郑州市城乡建设局了解情况,局里的工作人员先是一口否定“花34亿给河道贴瓷砖”是误传,后又在记者追问详情时打起了熟悉的太极——“具体采访,需要报备。我们汇报后再回复媒体。”

记者们又是检索项目信息又是实地探访施工现场,终于弄清楚这事儿“误传”在哪儿了。

第一,金水河部分地段的确干挂了大理石砖,但干挂的地方并非在河道内,而是在河道人行步道两旁的墙面上。

第二,根据政府此前发的招标公告,金水河治理河道总长22.3公里,总投资33.54亿元(不含征迁),没到34亿。

并且,这33.54亿元包含了多项治理工程,并非只用于干挂大理石这一方面。

“误会”解开了,之前的网传爆料确实有夸大嫌疑,但网友们依然感到无法理解。

33.54亿并不是全部用来挂大理石了,这一“真相”只是降低了这件事的离谱程度,但并不代表干挂大理石就是必要且正确的啊。

潮湿多水的环境,干挂大理石本身也并不牢固,不出几年就会脱落,到时还得重新整修,更何况,这个人行步道与水面差距并不大,遇大雨天,步道也会被淹没,根本走不了人。

记者现场探访时,正在施工的两位工人师傅也是直摇头:“河道也不深,不到 1 米,前几天郑州下雨,水都跟人行步道齐平了。一下大雨河道都满了,铺这个纯粹浪费。"

实用价值谈不上,真金白银却是一点都不含糊。22公里花30多个亿,换算下来就是1公里1.5亿,1米15万。

要知道,国内高速公路每公里造价大部分为1000万元左右,高铁每公里的造价约为1-1.5亿元,郑州整修一条河道的费用,都已经跟造高铁持平了。

今年国家发改委下达 2023 年以工代赈中央投资也不过73 亿元,郑州这种项目只需两个就能全部花完。有钱也不能这么造,更何况还老是喊没钱呢?这个明细账是不是该公开商榷一下?

实际上,郑州到底有钱没钱,一直是个无解的谜团。

据公开信息,2022年郑州市的地方财政收入为1130.79亿元,与2021年相比下降了92.84亿元,同比下降7.6%。纵观整个河南省,郑州市是仅有的两个出现财政收入负增长的城市之一。

而与此相呼应的,是郑州市居高不下的楼房烂尾率。去年我曾写过一对郑州小夫妻亮亮和丽君的故事(点击蓝字阅读《请还她一束消失的光》),因为新买的楼房烂尾,他们开启了与成千上万烂尾楼业主一样的绝望人生。

月薪数千,债务百万,交房遥遥无期,月供刻不容缓,连想吃顿肉,都得踌躇良久,不敢“挥霍”分毫。

34亿修河道,5万建个核酸亭,还一建就是几百个......大郑州到底有没有钱,如今也成了薛定谔的猫,该有的时候有,不该有的时候坚决没有。让人不禁想问一句:

那么多烂尾楼,保交楼任务完成了吗?疫情刚过百业待兴,“灵活就业”的年轻人一抓一大把,有这点钱增加点公共福利百姓福祉,干点实事它不香吗?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片天空下的现实对比,一再折射出这个世界究竟有多么荒诞与疯狂。

浸满了农民汗水的梯田,被装上霓虹灯,闪瞎了前来观摩的领导们的双眼;

退休交通局长的女儿,一边骂老百姓“支性难改”“一群韭菜”,一边炫耀自家存款几个亿;

交通系统的一位公子,光喝的绿茶就是20万一斤......

一边是高级公民吃穿用度都必须是一流的,甚至连目之所及也必须是美丽的,另一边是底层人民辛辛苦苦却永远徒劳无功——

农民卖芹菜罚款10万元,小饭馆卖份拍黄瓜罚款5000元,普通人自掏腰包13万建个桥,连续3年被罚款还要全家判刑。

何其讽刺,这就是所谓的爱民如子:罚起来少一毛都不行,花出去几十亿眉毛都不动一下。

底层人民的辛劳与付出,养肥了多少以吸血为生的鲶鱼家族?而那些动辄几亿几十亿的“惠民”工程,究竟“惠”了谁的腰包,又比普通人自费建桥高尚在哪里?

改变不是靠嘴上喊的,是从当下发生的每一件事开始努力的。老百姓有权利知道纳税的钱都花到什么地方去了。

回到今天讲的这件事上,郑州河道这33亿,到底真的是民生需求,还是鲶鱼们的需求,必须有个清楚的交代。

今天我们姑息了河道旁的瓷砖,明天给长城做美缝,给莫高窟刷乳胶漆,给黄河安净水器,给珠穆朗玛装电梯,也就都不远了。

突然想起一句古文: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一声叹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