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沙近20年的她,为啥被华春莹点赞?
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
在她的指缝间流转。
【资料图】
音乐灵动,画面轻启。
白色的沙画台上,被轻撒上一层薄沙,指尖飞舞,勾勒出茫茫大雪一片。皑皑白雪覆于矮屋顶上,屋后松树挺立,飞舞的雪花落在俏皮的雪人头上。指尖微拂,画面一转,一头老虎踏雪而来……
12月7日,大雪。沙画师何素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这则视频,将节气与沙画完美融合,迸发出了别样的化学反应。
今年冬奥会期间,何素丹在线直播教观众画冰墩墩,吸引了一大批粉丝,也让她看到沙画艺术在年轻人中备受欢迎。
趁热打铁,她开始了构思已久的二十四节气主题创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在她的指缝间流转。
此外,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都成了她的创作灵感来源。今年端午节,何素丹在短短5分钟时间内,接连画出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等意象,视频配上英文解读,在海外广泛传播。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转发这段视频说:"用沙画讲述了端午节的故事。"
沙画之于何素丹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小时候独特的成长经历,加上近20年在行业的探索,让她与沙子结下了不解之缘。近日,她对《环球人物》记者讲述了自己与沙画的动人故事。
2分钟和4小时
我是大学老师,经常观察周围的孩子们,发现他们跟我那个年代的孩子很不同,很少去关注自然变化,几乎失去了与土地的连接。他们对气温变化的感知更多是来自天气预报,而不是亲身观察。
所以,我想通过这一套二十四节气主题的沙画作品,让年轻人静下心来留意生活中的美,去感受传统文明、农耕文明,同时,也想让世界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之处。
一条视频的创作周期通常是一个星期,包括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搜集权威文献,从浩瀚文献中选取一些最具代表性、最具符号化的元素;另外,因为它是一门艺术,要感染人,所以我也会加入自己作为创作者的感悟,比如某一节气中最让我受触动的点。
具体到创作过程,会涉及到很多细节,比如沙子的色彩。
我会将每4个节气统一成一个色调:春天是翠绿的,树叶开始发芽、播种;夏天是红色的,色调比较热烈,因为阳光灿烂,万物都在生长;秋天是金黄色,这是丰收的季节,叶子慢慢变黄;冬天则归于一种蓝色。观众通过色彩变化,就能感知到一年四季的更迭。
·何素丹的二十四节气作品《雨水》截图。
·何素丹的二十四节气作品《大暑》截图。
此外,沙子颗粒大小的选择也很关键。
细沙很细腻、柔美,雾蒙蒙的。像初春、雨水和惊蛰这些节气,我会采用大概200目(代表物料粗细度的单位,数值越大代表越细)的细沙。而遇到秋天的节气,出现稻田的元素,我就会用粗一点的沙子,大概140目到160目之间,体现丰收的喜悦。
·何素丹的二十四节气作品《寒露》截图。
在人物表现上,我更想表达中国传统服饰,所以运用了很多东方审美的视觉符号。
现在大家刷小视频,如果不好看,一晃手指就刷过去了,所以,如何在短短2分钟内把节气的美展现给大家,这是需要提炼的。
画面有近景、中景、远景、全景和特写这些景别,因为想在节气的变化上给大家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所以我在画面衔接上做了很多尝试。
很多人看过我拍的视频后跟我反馈,2分钟一晃就过去了,觉得还没有看够。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评价。
一条节气视频呈现出来大概2分钟,背后其实都是"大制作",原片基本不少于4小时。光录制通常就会花上2到3天的时间,之后还要进行剪辑、音乐包装等。
与沙子结缘
我从高中开始接受学院派教育,学习素描,但其实从我有记忆开始,画画就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得益于我的成长环境。
我爸爸是美术老师,妈妈、爷爷和外婆也是老师。家里画画的材料很丰富,国画、油画我都涉猎过,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
2003年我进入武汉理工大学学习动画专业时,还没有沙画这一概念。2004年,韩国首尔举办了国际动漫节。开幕式上,一位名叫弗兰克·库科的动画导演表演了一段用沙子画画的节目,叫作《创世纪》。当时我正好读大二,开始上动画制作课程,觉得沙子画画的形式其实可以做成动画。
刚好那段时间,我经常去江边写生,发现手边的沙子和库科用的沙子看起来不一样,但也可以尝试用来作画。
因为没有人指引,现在看起来很简单的事,当时却困难重重。
第一次在灯光台上进行试验,我发现光影都断开了,原来是因为灯管光线不均匀,最终在灯管上加了一层亚克力板,才解决问题。
然后,我发现自己的手经常被磨破,这才明白,直接从江边挖的沙子有粗有细,需要筛过才能用。
还有,那些视频里的沙子是怎么发光的?如何一下子就把造型体现出来?这些问题都是在慢慢尝试后才解决。
·何素丹在拍摄沙画作品制作过程。
那时我十六七岁,出去演出时,一个人拎着大箱子,大概三四十斤重,里面不仅装有沙子,还有沙画台,另外还需要扛一个支架,上火车、飞机都非常不方便。
有一次去深圳演出,沙画台不能带上飞机,只能托运。然而,抵达时,我打开箱子发现沙画台已经摔烂了。还有几次过安检时,沙子被扣下不准带上飞机,因为那时很少有人见过沙画,行李里的一包沙子就可能被认为是危险品。
我最担心的还是在室外进行演出。如果碰到下雨,舞蹈演员还能跳一跳,但沙画一遇水,就全成浆糊了。大风天也不行,沙画的形状刚展露一点,观众还没看明白,呼的一下就被风吹散了。
有一次室外表演,天气很冷,其他节目的演员可以穿蓬蓬裙和保暖裤,而我只能穿吊带或者短袖,因为衣袖会扫到沙子。当天我的脸和手都冻僵了,但还是尽量呈现出最好的表演效果。
为了探索行业边界,我做了很多尝试,比如用沙画直播马拉松。
那天,我从早上6点就开始准备,跟踪一位马拉松选手,他跑到哪一站,我就画到哪一站。当天我穿着18厘米高的高跟鞋站在那里,一直画到下午2点他跑完全程。
早期沙画是单色的,缺乏层次和表现力,我们就把沙子染色,进行彩色沙画的探索。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如果是在纸上画画,红色画得越厚就越红,但沙画不一样,红色沙子堆得越厚,反而可能变黑了,所以要去做一些技法和厚薄机理的探索。
2010年到2018年我在部队,那段经历培养了我的责任感,也扩充了我的创作题材。我很想创作一些跟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相关的作品,让大家知道,这个时代有很多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所以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社会。
帮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其实,我国的沙画艺术很早就开始了。成语画荻教子,讲的就是宋朝欧阳修的母亲和他在沙地里用芦苇棒画画、写字的故事。
读硕士期间,我在琼台师范大学做外聘教师,当时的很多学生到现在也经常跟我联系。我觉得能够去感染、影响别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我最近在给海南省乡镇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他们班里的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家里极其贫困,从镇上走到村里,都要走一个下午,接受的教育水平和城里孩子有很大差别。
培训结束后,当地老师跟我说,沙子这种材料随手可得,不需要花太多钱去买,而且可以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很适合那里的孩子。
·何素丹(左)在教学生画沙画。
这也让我想起了此前去特殊教育学校基地教沙画的经历。那里的很多孩子不会说话,也听不见,但学会了通过沙画来表现故事,找到了乐趣和成就感。
其中一个孩子的表演,让很多人都看哭了。他出生在一个小山村,每天只能看到河面上一些船只来来往往,没有人跟他交流,因为他听不见。但是沙画艺术帮他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创作沙画其实是一种对话,沙子好像在跟你交流,随意一撒,可能是一片树叶,可能是一朵花。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创作上是平等的,不论贫富,也不论个人先天条件,都可以利用想象力讲述自己的故事。
目前,我们已经进行了100多场公益讲座,想通过沙画,让孩子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何素丹在做沙画讲座。
这个行业也有瓶颈期。2018年左右,我逐渐发现,每次去沙画锦标赛担任评委,很多孩子的作品都是在模仿过去的创作,原创性在下降。
从部队转业后,我去了高校,希望再度进修,对沙画行业进行再探索。在高校接触到的人工智能,给我带来了新的希望。
如果借助人工智能,比如说人机协同、机器深度学习、智能生成等,就会带领行业再前进一步。跨学科的融合,会给沙画这一行业注入很多新鲜血液。
我开始探索沙画和工科、设计学科的结合。今年11月,我们团队设计并用3D打印制作了机械手臂的末端执行器,开发了算法,使人机协同创作得以实现。
如果进入到人机协同2.0、3.0阶段,可以让线上机器演示和旅游文化景区互动。
沙画这种技艺还有多少种可能?我还会继续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