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关键词是“连接”:连接展示与欣赏、供给与需求

盘山路转过一道道弯,泥泞小路通往高山茶园,无人机盘旋空中,手机支架立在茶田,来自四邻八乡的村民主播忙着直播采茶——这是近日笔者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见到的一幕。偏远却便捷、乡土又现代,构成了数字时代的田园图景。

“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榕江县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文创产业园门口展示着三句话。榕江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超过80%。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的1.28万榕江“村寨代言人”,展示了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不凡潜力。

此前,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其中“数字文化”是8个重点领域之一。其要点在于,以数字文化产品为载体,展示乡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生产生活,从而带动地域宣传推广、文创产品开发、农产品品牌形象塑造等。这敏锐地把握了双向需求: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希望看到更多优质乡土内容创作,基础设施愈加完善的乡村则渴望更多展示和参与。

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关键词是“连接”:连接展示与欣赏、供给与需求。所谓“媒介即讯息”,媒介技术本身往往和内容一样重要。5G信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即便身处偏僻乡村的村民,也能成为互联网世界中的节点。这意味着,以前被地理单元所阻隔的人才、信息、资金的流动,如今成为普遍。

数字文化赋能,使得乡村的人才回流更为顺畅。数字基础设施是继道路、水电之后的新基建。“内育”与“外引”的双向作用,使得昔日的空心村成为创业的热土、创作的富矿。笔者所到的乡村,既有因社交电商兴起而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也有追寻非遗手艺而来的艺术家。定威乡的留守妇女杨云在直播间卖出了几十万斤当地的春笋、核桃、脐橙,带动周边年轻人回乡;来自清华大学文创院等机构的学者和专家来到榕江担任乡村振兴顾问,唤醒沉睡的资源。

数字文化赋能,使得乡村的业态培育更为多元。以数字文化产品为连接,老文脉连通新人脉,文旅文创等新兴业态从乡土中生长起来。在榕江县丰登侗寨,返乡创业的杨成兰正在规划蓝染主题民宿,依山而建的工坊里,当地妇女制作侗布手工艺品,墙上的电商平台链接显示着非遗手艺已经见到效益;在丹寨县宁航蜡染工坊,青年设计师成昊和从大山里走出的画娘一起,将古朴灵动的蜡染技艺带到了国际时装舞台。

当然,跨越“数字鸿沟”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从内容创作到现代物流布局、品牌培育,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激发内生动力以后,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至关重要。

数字时代的田园,遥隔千里,也近在指尖。曾经被千山万水所阻隔的视线,借助千千万万个屏幕得以延伸。在这幅数字时代的田园图景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恰逢其时,风光无限。智春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