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苏州女子,嫁到了远离家乡的小山村。她在那里创义仓、办义学圆了夫家三代之梦,族人破例为她立祠彰善。她,就是拥有赣南妇女第一祠的王太夫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王太夫人祠。刘占良 摄
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白鹭乡白鹭村,有一座精致小巧的祠堂,祠堂纪念的是一位老夫人。这位72岁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抓着儿子的手喃喃地留下遗言:把自己的全部积蓄用来开设义仓救济穷困村人,并嘱咐儿子要继续完成几代人建义仓的心愿。这位老夫人就是白鹭村的苏州女子王太夫人。
王太夫人祠,建于清道光年间,是祭祀钟崇俨母亲王氏的祠堂,祠堂不大有二进,堆塑图案的八字门楼上,额书着其孙子钟谷的墨迹“王太夫人祠”几个秀美大字。在妇女极受歧视的封建社会里,为女性建祠极为罕见,清代白鹭村开赣南之先河,为王太夫人建祠来纪念她的功德,树一方楷模,成为赣南妇女第一祠堂。
王太夫人,是苏州王元恺的女儿,生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殁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王氏系钟愈昌的副室,钟崇俨的生母,后因钟崇俨担任知府身贵,王氏被朝廷诰封为太恭人,诰赠太淑人,太夫人。随着钟愈昌和原配夫人、副室夫人的先后去世,王太夫人独立操持家务,辛劳勤俭20余年。钟崇俨为刑部河南清吏司郎中时,王太夫人随钟崇俨到京,她经常提醒钟崇俨要勤政谨慎。钟崇俨牢记母训,在办理案子时清廉小心,没有冤案。钟崇俨调到嘉兴府任知府,王太夫人也随之同往。在外随养7年后,王太夫人年已七旬,身体不好,钟崇俨此时才40多岁,但为了侍候母亲,便辞职偕母亲回到了家乡白鹭。两年后,王太夫人去世。
早年,王太夫人的家公钟正瑛就有创建义田的想法,但他的志向一直没有实现,只是在分家产给子女时,自留了租田600石稻谷入仓积蓄,以备灾荒减粜。可是,苦于钟氏家族人口渐多,储粮越来越不够用。钟愈昌死后,王太夫人决心继而完成家公和丈夫创办义仓的志向,她将其一生所有的积蓄和养老钱五千金尽行付出,购置田租捐为义田而成义举。王太夫人在离于人世之际,还再三嘱咐钟崇俨继续完成义仓的储粮。钟崇俨遵承王太夫人遗志终于凑足田租1000石,完成了王太夫人的遗愿,也完成了三代人的夙愿。不久,钟崇俨又建起了王太夫人祠义仓。义仓面阔五间,前后二进。建筑虽小巧玲珑,但天井比较宽大,前庭有廊,二楼宽大通风,专门用于贮藏谷物。
为管理好义仓,保障世代沿袭,钟崇俨仿造苏州范氏和新城陈氏制定了管理、发放义仓粮食的制度并公示和报官立案。此后遇荒年王太夫人义仓的粮食就平价将谷物卖给穷人,救济了不少贫民度过灾年。清道光四年(1824年),地方官将王太夫人义仓之制上奏朝廷批准,获得官府的支持而成为定制。王太夫人也受到旌表。至此,每逢灾荒义仓均有定制放粮。平时,族中老幼孤寡或参加乡、会试者,甚至连婚丧都可以得到资助。如果偶然有歉收年岁租田不足,另再使用义仓基金,贮稻谷千石以备荒用。
白鹭村由于有了王太夫人几代人用终生积蓄推动创办的义仓,使那些受到生存威胁的贫民得到一定的生存保障。为了纪念王太夫人为白鹭人所做的功德,族人为王太夫人立祠,将义仓立名“王太夫人祠”。
在祠内一楼厅堂,原供奉着王太夫人遗像,楼上名为“葆中义仓”。旧时,每年积蓄租谷最多时达到3000担。楼下还开办了义学,免费接纳贫民子弟入学。
(张嗣介)
编辑:谢忠英
值班主任: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