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文化西路与趵突泉南路交叉口。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坐落在附近。这里每天的人流量超过3万人次,步履匆匆的人们很难不被这样的景象所吸引:一幢“身披金甲”,宛如一艘方舟的崭新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便是由中建八局二公司承建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新成员”——急诊综合楼。
【资料图】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综合楼是国家卫健委与山东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核心项目、山东省重大项目和济南市民生保障工程,主要功能包括急诊急救中心、内科中心、影像中心等,将极大提升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南侧塔楼楼顶设有直径28米的直升机救援平台,其设计参考机型最大起飞重量13吨。相较于陆路救护车,空中救援的运输效率可提高3倍-5倍,创伤救治成功率可提高80%以上,将为省外及周边偏远地区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极大便利。
急诊综合楼的建筑主体为地下3层,地上两座塔楼通过5层裙房连接为双子塔结构——南侧塔楼14层,北侧塔楼13层,总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工期600天。重任交给了八二人,而时间给出了答案:2021年8月6日,项目团队进场;10月15日,主塔楼冲出正负零;2022年1月9日,主体结构封顶;7月30日,外装饰大面完成封闭;2023年3月16日,正式完工。
军魂匠心,拓展幸福空间;医者仁心,护佑人民健康。“接力棒”顺利完成交接,济世方舟,正扬帆起航!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综合楼的建设工期紧、任务重、质量目标高,要在高效建造的基础上实现“过程创优一次成优”,摆在中建八局二公司项目团队面前的难题可想而知。“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进场前,我们是签了军令状的,无论如何都要准时交卷,甚至是提前交卷,而且还要考出个好成绩。”项目负责人张顺的语气很坚定。
(一)保住泉水“站稳脚跟”
济南因泉而生,建筑从地而起。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了使急诊综合楼“站稳脚跟”,项目团队盯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地下工作”。急诊综合楼距离趵突泉的直线距离仅500多米,正处于趵突泉泉域汇集出露区,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分布广泛,基坑作业时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影响趵突泉的正常喷涌。
因此,项目团队的每一步动作都必须慎之又慎:施工前,认真研究地质勘探报告文件,发现项目基坑的基底与灰岩顶板之间发育有30米以上的辉长岩层。这种岩层隔水性能较好,对基坑降水和回灌来说是一个好消息;邀请专家召开专项论证会,制定“保泉方案”,设定“保泉线”,明确基坑深度不能超过20.1米;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科学把控,将基坑深度确定为17.6米,并严格按照方案组织基坑降水和回灌工作,累计降水近10万立方米,回灌近4000立方米。这不仅有效保证了施工质量,还将项目建设对泉水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项目团队乘胜而上,20天就完成了主塔楼范围内1.1万平方米的筏板施工。
(二)闪展腾挪灵活应变
场地狭小、交通受限、物料进场困难也曾令张顺直呼“我太难了”。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需要使用大量物资,仅以钢筋为例,每天的需求量约为200吨,最多时接近300吨。但是项目紧邻齐鲁医院原有建筑群,基坑外最狭小的空间,宽度不足两米,场内可供物料堆放的空间小到只能两人并排通行。项目还临近趵突泉景区和泉城广场,根据交警部门的统计,施工场地外,每天的人流量高达3万人次,运载物料的车辆通行缓慢。于是,项目团队陷入了物料进场少影响施工进度,物料进场多则无处堆放的两难境地。
怎么办?向计划施工发力!项目团队成立专门的“物资小组”,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做到每项施工内容至少提前一天部署到位,物料暂存厂家或其他工地,随用随运。与此同时,积极协调、配合交警部门,选派6名项目管理人员作为交通协管员,协助疏导周边道路交通。如此一来,施工车辆到场即装卸、完成即驶离,既提高了物料运输效率,又尽可能降低了对周边交通的影响。
“装载钢筋的车辆不能进场装卸,就用塔吊把钢筋吊进来,”张顺一边用手模仿着塔吊吊运钢筋的动作,一边说,“混凝土罐车也开不进来,我们就用‘溜管+地泵+天泵’相结合的方式,随机应变嘛。”项目分八个工区,每个工区需要浇筑约3000立方米混凝土。按照张顺所说的方法,使用一套溜管在各施工区段间依次浇筑,既节约了机械设备资源又节省了多套溜管支架原本会占用的宝贵空间。
(三)交叉作业完美合唱
作为医疗类建筑工程,项目包含众多医疗专项内容,交叉作业也是项目管理的一大难点。张顺说:“打个比方,就像是融合不同声部的合唱。无论是低音高音、先唱后唱,总要在乐队指挥的指令下达到和谐统一。”
项目团队采用EPC建造模式和矩阵式管理架构,设置11个管理部门负责现场协调,组织各专业联动,超前策划,制定细致的施工计划和任务分工,累计优化工期80余天。项目创建包括结构、建筑、幕墙等7个专业的高精度项目模型,各专业紧密配合:外架搭设时为外装饰龙骨安装预留工作空间,便于穿插施工;机电安装主管线在楼层清理放线后,与砌体墙穿插施工,保证工作前置、压茬推进。
再以医疗洁净、装饰和安装专业施工为例:医疗洁净专业工期紧、标准高,项目团队成立23人的图纸深化专项小组,合理优化风管尺寸和各专业管道走向,仅用7天高标准完成7间ICU病房的深化图纸设计和效果图,得到齐鲁医院相关科室的一致肯定;急诊综合楼外装饰总面积约8.4万平方米,施工时正值雨季,项目团队创新引入总承包网格化管理制度,全方位优化方案、细化节点,将外装饰闭水节点提前45天,为室内各专业施工创造了条件;项目对净高要求十分严格,管线排布极为复杂。例如,在走廊梁下0.65米的管线层内,就需要排布风管、医气等10余种管线,还需预留多联机空调风盘的空间。项目团队使用中建八局BIM管理平台(C8BIM)开展管线碰撞检查等工作,共检查、排除11.8万处碰撞,并立即展开综合调整,保证一次成优。
(四)绿色施工以人为本
扬尘污染和噪音扰民在施工过程中常被人诟病。中建八局二公司项目团队坚持以人为本、绿色施工,将保证小区居民、医院患者的生活、休息作为优先事项,在降尘减噪上花足了心思。
“我们搭设了隔音防护棚,安装了高速隔音屏障,这样可以将噪音降低20分贝,”项目安全负责人谭永祺边走边介绍,“你看,挖掘机上都有喷淋系统,雾炮车统一编号、统一检查,保证扬尘管控到位”。项目采用预制加工技术,幕墙骨架焊接和风管制作均在场外完成,施工现场仅保留安装环节,减少噪音产生。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项目广泛应用“复杂环境下抗浮锚杆精确定位后置锚杆施工技术”,通过调整工序、更换机械、创新方法,规避了传统抗浮锚杆施工时裸土面积大、易扬尘、噪声大、降水量多的问题,30天就完成了2000根抗浮锚杆的施工任务。经专家评价,该施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五)绿色方舟治愈之谷
急诊综合楼既是“济世方舟”,又是“绿色方舟”。项目团队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幕墙大面积应用自身遮阳节能玻璃,搭配金黄色的隔热金属型材,这样的“一身金甲”可以极大降低建筑的传热系数,保证室内“冬暖夏凉”;屋顶共设置817组太阳能集热板,总集热面积约1800平方米,可满足整栋楼生活热水用量的35%;屋顶绿化面积、太阳能板水平投影面积以及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的屋面面积合计达到75%,可以有效降低室外热岛强度,减少供暖、空调系统耗能和用电成本。
项目设计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治愈花园系统表达建筑空间的融合性,以不同层次的屋顶绿化打造“绿原芳野,治愈之谷”。项目团队优化建筑空间和平面布局,改善自然通风采光效果。裙楼屋顶设置生态景观花园,增加绿色景观渗透,为患者提升舒适宜人的疗愈环境。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具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面积达到绿地总面积的60%,在实现“海绵城市”各项功能的同时促进了建筑与花园的有效互动。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有关领导每周参加项目协调会,多次到项目一线指导工作,详细了解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并及时协助解决,确保了急诊综合楼的高效建设。
中建八局二公司与山东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为山东大学建设的参建主力军之一,四十多年来,中建八局二公司的建设者们秉持“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完成了一批优质精品工程:文理图书馆、晶体实验楼、综合体育馆、学术交流中心……这些在校园内耸立的建筑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多元化服务,也“建证”着双方互惠共赢的不解之缘。
“济世方舟”已扬帆起航,八二人与山大的故事还在续写新的篇章。距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综合楼13公里外的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山东大学国际医学中心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