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丽萍

在某短视频平台,自媒体博主“云南波波”展示了大凉山一名老人和小女孩的简陋生活环境,称女孩是老人捡来的孤儿,两人相依为命。不少网友看后,直呼“太心酸”,留言想要资助。然而经媒体记者实地采访,当地多名村民确认,此博主的多条视频内容都是“导演”的。

身份作假,老人没有子女,小女孩是同村另一村民的女儿;场景作假,拍摄的小屋是老人平时堆杂物的生产用房,老人的住所安全明亮;慈善作假,博主自称“资助”老人3000元,但视频拍完后,又收回了2800元……总之,这不过又是一场博主造假作秀的闹剧,又一个畸形“流量逻辑”衍生的牟利游戏,又一次趴在凉山身上“吸血”的丑陋把戏。

以凉山“贫困落后”、“老弱病残”等作为刺激眼球的流量密码,已然流行多年。可以肯定地说,今天这样“卖惨”的凉山视频,都是作假。早在2020年,凉山州就已经实现了所有贫困户脱贫。作为万众瞩目的全国和四川脱贫攻坚主战场,在最严的考核标准下,凉山再次“一步越千年”,群众的衣食住行学早已“旧貌换新颜”。再要“卖惨”只能靠“演”。虽然都是套路,但总有人被骗。

此类“凉山梗”假视频明显带有扩散性的熵效益,造成的负外部性不容忽视。当地人看着这些外来者的“表演”作假,会怎么想外面的世界;发现被卑劣欺骗后的愤懑心寒,会让社会多一份冷漠少一份善良;客观上抹黑凉山努力发展的成果,挑拨政府和群众的关系,也让社会共识和政府公信力很受伤。“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熵增是容易的,而熵减却是很难。虽然也有一些“久经沙场”的网友会质疑,但过往的熵增累积之下,今天在一些网民心里,“凉山”依然是不假思索的贫困的代名词,也有更多的年轻网民“第一印象”因此被扭曲被蒙骗。

有些人道德无下限,但法律必让人有底线。法律的作用正在于其将事件带入低熵和确定的世界上。据了解,目前,凉山州相关部门正在对“云南波波”及相关事件展开调查和处置,希望这次的处置能在法律的框架内达到以儆效尤的作用。此外,相关平台审查打假的主体责任不容推卸,至少可以像标记电信诈骗电话一样,对此类“作假惯犯”打个“标签”提醒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