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东边一条山路,窄得只能容下一辆汽车通过,车往左边山坡一拐,路宽敞起来,山上是北京怀柔区宝山镇西帽山村的仁用杏基地。
天刚亮,58岁的李学才和几名工友就上山忙碌了起来。“我们全村有1650亩杏树,正是春浇春灌的关键时期,可不能误了农时。”一天下来,他们每人能获得100元报酬。李学才对目前的收入很满意,除了替村集体管护杏树能挣一份工钱外,他家杏树上的杏子熟了后,还能加工成杏仁再挣一份钱。
这个藏在帽子形状的大山里怎么会种了这么多杏树?首开集团乡村振兴工作小组成员吴芳表示,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首开正是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资料图】
首开集团亿信公司驻西帽山村第一书记王靓介绍,2018年,首开集团投资780万元帮村里建成了1650亩仁用杏基地,村委会便将杏树全部种植在村民的承包地里,村委会雇人对杏树进行统一管护,这样不仅提高了杏林的养护效率又降低了管护成本,节省下来的费用给管护工发工资补贴,这样不仅让村民增收,还让集体经济增值。
然而,杏树是2018年开始陆续种植的,预计到明年才能进入盛果期。“果树生长期和成熟期几乎是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扶上马还想送一程的王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好在,2020年12月,一封由首开集团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并发出的《“西帽山村和头道梁村果树认捐认养”行动倡议书》传到了首开集团所属党员干部的手中。“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请全体职工开展果树认养工作,标准为每年每株100元。”三年来,首开集团共认捐认养果树5900棵,捐款59万元。
王靓自己也认养了2株,“到今年为止,3年的果树认捐认养活动收官了,我们村共筹集款项44.64万元。等到了明年杏树盛果期,预计全村将实现收益34万余元。”他希望在驻村期满前,帮村里成立仁用杏专业合作社,完善配套设施,改变管理方式,进行有机或绿色食品认证,提高产品质量,打造特色品牌,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多途径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产品附加值……
据悉,自从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角后,首开集团便将帮扶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和头号民生工程,先后投入帮扶资金2000余万元,通过“产业帮扶+美丽乡村建设+就业帮扶”等系列措施,助力帮扶对象596户700余人全部实现脱贫脱困。2021年底,集团再度与怀柔区达成帮扶合作共识,与4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签订增收合作协议。其中的果树认养是首开集团职工自发组织的一项群众性帮扶举措。
同西帽山村一样, 雁栖镇头道梁村自首开集团帮扶以来,100亩榛子林“拔地而起”。
近3年来,为帮村民度过榛子树较长的生长期,认捐认养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三年共筹集款项14.36万元。首开集团房地兴业公司驻头道梁村第一书记王芃介绍,认捐认养工作除了资金方面的支持以外,集团公司还时常组织党员干部到村开展包括种植、除草、浇水等工作,王芃还特意组织了一场让大家对认捐认养的果树进行上牌的党建活动。为的是把集团所属党员干部参与精准帮扶的热情带动起来的同时,让村民们感受到国企人帮助村集体创收的决心和信心,从而在村民心中点起增收的希望,让村民的心“活”起来。
“坚持党建引领激发乡村振兴活力”,这是和首开集团房地兴业公司驻头道梁村第一书记王芃交谈中留下最深的感受。
今年是王芃到头道梁村的第5年,他见证了村里的变化:荒山变成榛子林,村民不再只晒太阳不干活儿。
王芃回忆,缺钱缺销路是榛子林项目实施初期的最大阻力。为了顺利推进项目,他牵头成立了头道梁村精准扶贫临时党支部,开展了“我为帮扶做贡献”“乡村振兴 有你有我”等主题党日活动。2018年-2020年的三年间,共与19个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累计200余名党员到头道梁村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进行果树修剪采摘、认捐认养及销售等活动,为榛子林项目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王芃把今年定为全村的“经济薄弱村增收工作年”。前不久,一堂题为“斗争精神的当代践行”的党课就开在了田间地头,因为他深知,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的核心是要有产业支撑。在就要进入盛果期的榛子树前,他把学来的专业农业技术手把手交给种植户和管护员。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缪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