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此前,有市民在嘉陵江边发现疑似“恐龙化石”。随后经重庆自然博物馆鉴定,虽然它们的形态确实非常像恐龙的骨骼,比如跖骨和脊椎骨,但最终确定却不是恐龙化石。

图为嘉陵江边的“恐龙化石”。 张皓 摄

是什么原因促成“石块”长成这样奇特又有规律的形状,有没有什么特定原因?“石块”不是恐龙化石的话,那本身是什么东西?

3月15日,重庆自然博物馆藏品管理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姜涛又一次来到“恐龙化石”现场勘察。

图为嘉陵江边的“恐龙化石”。 张皓 摄

“首先,这些不是恐龙化石的“石块”是灰岩石块,岩性明显区别于包围它的泥岩围岩。”姜涛现场勘察发现,赋存这一类奇特灰岩石块的岩层共有三层,每一层厚度都在约20cm,正好和出露的这些灰岩石块的高度一致。

是什么造就了“它们”?

通过现场勘察和各种特点判断,这些灰岩石块是在当时条件下,先由流水搬运而来的一批灰岩岩块,经过分选作用后,具有一定体量的岩块堆积下来。

姜涛表示,之后或由于气候原因,水流变小变浅,水流深度与岩块高度接近,这样水面来回对停留在原地的灰岩石块进行冲刷和溶蚀,再加上水面和水下的水动力差异,导致灰岩石块的顶端溶蚀较快而底端溶蚀较慢,故而形成上细下粗的形状,形似骨骼。

“当这些灰岩石块因冲刷溶蚀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有规律的形状后,沉积环境再次发生变化,由浅水变为深水环境,随即被较细的软泥覆盖。”姜涛介绍,石块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后,也就是今天市民发现看到的一套湖相沉积的砖红色泥岩中夹着一层奇特的灰岩石块。(张皓)

值班编辑:陈佳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