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为什么周围围满了考古工作者?他们为什么要用刷子在我身上“挠痒痒”?在中原大地下掩埋了三千多年后,我终于被“出土”了……

还没来得及向大家介绍,我叫“小殷”,是一片用来占卜的龟甲,来自距今三千多年的商朝。在我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经常用我们来占卜,并且成为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经过三千多年的历史钩沉、沧海变迁,在我们生活的年代原本并不起眼儿,这次重见天日竟然被形容为“一片甲骨惊天下”,并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各项研究保护,着实让我们受宠若惊。下面,就给大家讲讲我们的故事吧。

从“一片惊天下”到16万同伴面世

可能大家会好奇,我们身上为什么会有一些奇怪“符号”?其实,这是因为在占卜之后,古人会把有关卜问的内容记录在我们身上,这就是“卜辞”。这也是最早的文字起源,是已知成系统的汉字最早形态。

经过一段时间,专门掌管占卜和纪录的“贞人”,会把积攒下来的我们保存起来,存入特制的窖穴里。我们这一尘封,就是三千多年。

安阳殷墟遗址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我来给大家讲讲这段历史吧——约3300年前,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历经255年,周武王伐纣灭商,殷地沦为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曾经繁华的王朝都城今何在?其实,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的西北郊。记得是在 1961年,殷墟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殷墟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了更好地开发保护我们的老家殷墟遗址,现代人们建设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考古学诞生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人说,认识中华文明,要从老家殷墟开始。因为在这里,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车马坑遗迹、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妇好墓葬、世界上出土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

放眼全球,从第一片甲骨被发现到现在,我们有约16万片的兄弟姐妹被收藏。尤其在殷墟博物馆里,陈设着近100片同伴,其中90%以上和我一样,都刻有卜辞。我们身上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一页,等待人们细细品阅。

中国文字博物馆外观

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陈设

搬进“新家”,走向大众

为了更好地研究我们身上蕴藏的历史信息,老家安阳建设了一座“文字之家”——中国文字博物馆。

从2009年11月16日的第一期工程开馆,到2022年11月16日续建工程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两期工程以及配套建设的汉字公园总占地470亩。我们不少兄弟姐妹被“搬进”这座颇具殷商宫廷风韵场馆里。

这座新家是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华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里专门设置了“一片甲骨惊天下”专题陈列,很多兄弟姐妹被罩上玻璃罩、装上护具,被安全稳妥地展示出来,“现身说法”告诉现代人我们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全过程。

此外,我们的新家还建设了字坊、碑林广场、宣文馆、徽文馆、博文馆等。主体建筑采用殷商时期的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金顶、红黑图案雕墙。这些,都让我们有种仿佛生活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

从新家的陈列看,这里构建起了系统完整的中国文字文化展陈体系。在这里,我们还结交了许多后世“子孙”——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

自从搬到新家后,几乎每天和人们“见面”。除了大批游客慕名参观,这里还用我们的名字建起了学堂——“甲骨学堂”,成为传承汉字文化的公益性社会教育活动阵地,持续开展各类汉字教育活动。截止到现在,已经举办汉字教育活动1000多场,让数以万计的孩子们近距离感受我们的魅力。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为考古研究插上智能化翅膀

自从1899年我们最早有同伴被发现以来,相关的重磅学术研究便不断问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的70多年来,几代学人殚精竭虑、接续努力,对我们倍加珍视、加强研究,希望从我们身上破译更多文明密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考古人员对我们的研究也在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尤其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被运用到了研究之中。

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现代人专门为我们建设了实验室,就坐落在老家的一所高校——2018年7月,安阳师范学院成立“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拥有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甲骨文识别与字形分析、甲骨文语言计算、甲骨文与殷墟科技考古等研究方向。这里,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专门用来研究我们的实验室。

从那以后,不少兄弟姐妹被“请到”这里配合科研。他们发布的基于甲骨文大数据基础平台“殷契文渊”,收录了152种关于我们的著作,以及23466个关于我们的图像。这也标志着对我们的研究进入了智能化时代。

听说近几年,实验室首次定义了关于我们的全信息模型,可将信息分类分层,类似于手机地图,让我们可以按照类别进行分层叠加;还开辟了关于我们的新学科,保证了这项研究有人做、有传承;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关于我们的三维建模和3D打印……

哎呀,看着这些新技术、新词汇,我一句两句也说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地是,相对传统的保护模式,数字技术更有利于对我们的深层次研究。用当地老乡的一句话是——“这个实验室,中!”

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活态传承

在新家“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不远处,当地还建设了一座殷墟考古文旅小镇。这里以考古遗址和纱厂工业遗产为依托,把华夏文明、中原文化及近现代工业风融入现代城市休闲生活新方式,打造集考古科学馆、考古文化特色餐饮街区等多业态为一体的城市文化休闲小镇。

小镇积极营造考古元素文化氛围,把我们的形象元素融入到街区的窨井盖、灯柱、线杆等设施上,还在小镇建设了甲骨文书屋,陈列了大量殷商文化书籍。相关部门会定期举办以我们为主题的研讨会、读书会,唤起现代人的那份文化记忆。

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

现代人还会带我们走进中小学校园,不少地方利用我们身上文字“因形赋义”的特点,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识字教育。记得是在重庆南开小学的校园活动中,就让学生练习我们身上文字的书法,在书写古老文字中感受汉字之美。

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书法展、艺术展在各国举行。2018年12月,在摩洛哥举行的“水墨聚焦·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展”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弗明就曾为我们点赞:“甲骨文虽源于中国,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展览让世界人民亲身感受这古老艺术的魅力。”

听到这些评价,我们心里不禁美美哒。现代人还不断发挥想象力,让我们变得萌萌哒,原本看似“高冷”的我们,更有温度、有热度。比如,微信表情包以我们身上文字为素材制作了动图,来展示“友谊小船”“有木有”等网络流行语;还有日历、书签、明信片、姓氏钥匙扣、冰箱贴等文创产品上都有我们的身影,被大家奉为时尚。

甲骨文文创产品冰箱贴

从昔日“惊天下”到如今融入现代人生活,相信我们身上还有更多奥秘有待发掘。最近,一场名为“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的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我老家安阳启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省级新闻媒体的60多名记者,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苑与我们“见面”,从我们身上感受华夏文字魅力。

谢谢大家的聆听!我叫“小殷”,一片来自三千多年前的甲骨。在我们身上还很多的谜团,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