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青春点亮梦想,匠心传承文化。创烧于山西的珐华器,曾在明代盛极一时,但清代以后逐渐断烧。近十年来,一批工匠艺人致力于珐华器复烧研究,其中不乏一些年轻人的身影。“90后”女孩乔琳就是其中的一员,一起走进她的故事。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乔氏珐华”作为山西非遗代表参展,受到不少人关注。

乔氏珐华技艺第29代传人 乔琳:像传统的珐华,一般是摆件或者建筑构件之类的,与大众距离比较远。我们这次尝试将珐华的工艺放在茶具、餐具上,希望它更加贴合人们生活。

乔琳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乔氏珐华传统手工技艺的第29代传人。出生于陶瓷世家的她,爷爷、妈妈都是乔氏珐华非遗技艺传承人。2011年,在没有文字记录,仅存一件祖辈留传下来的珐华器可参考比照的情况下,他们将失传了300年的珐华技艺重现于世。

乔氏珐华技艺第27代传人 乔加胜:搞了一辈子陶瓷,最终祖上留下来的东西,咱们也没有做。在这么个思想驱动下,才开始试原料、试颜料,找它的操作方式。所以说把这东西再做出来了,很兴奋。

大学毕业后,乔琳开始跟着爷爷学习珐华技艺。拉坯、画图、立线、上色,对于跨界的乔琳来说,这并不容易。经过反复研究、尝试,乔琳将珐华釉色,从传统5色发展到现在80多种色彩。在主题表现上,她也突破传统的福、禄、寿主题,开拓了文学、漫画等更为丰富的题材。2021年,乔琳创作的“岁寒三友”梅瓶,因其创新的题材、色彩,精湛的工艺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金奖。这两年,她还不断尝试拓宽珐华使用场景,将珐华技艺与山西各地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做一些文创产品。

乔氏珐华技艺第29代传人 乔琳:非遗的发展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非遗如果不被人需要的话,就非常难传承下去。在非遗传承过程中,我觉得更加加深了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乔琳一家祖孙三代复活了传统的珐华技艺,又在创新中赋予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还要走进大众的生活里。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让那些曾经装饰了古人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继续在今天的烟火气中释放文化魅力。当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展现出市场活力,自然就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这项事业,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