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许珂 通讯员李昕
2019年—2021年,投资19.67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23.7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达标面积76.0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78万亩,增产粮食13533.77万公斤;
(资料图)
2022年,投资9.05亿元,建设任务56.53万亩,建设任务和财政资金投入均居全省第一,项目主要突出示范片建设和“小田”改“大田”建设;
2023年,投资5亿元左右,建设任务30.14万亩,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一片成一片……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衡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勃勃生机,也为乡村振兴积累了强大的内生力量。
近年来,我市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为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许多昔日的“小田”“荒田”“望天田”变成了“大田”“良田”“示范田”。这一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为衡阳农业生产带来新变革,解锁了雁城土地上的丰产“密码”。
“小田”变“大田”
高标准农田筑牢粮食安全之基
挖掘机在田埂里来回作业,调整田形、挖土筑坝;工人在铺路基、和水泥、运砂浆、整修沟渠……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衡阳的田间地头,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如火如荼。
在常宁市三角塘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运输车往返穿梭,挖掘机来回作业,为抢抓农田建设“黄金期”,大家都在加紧施工。不久后,这片800多亩的零碎小田地,将变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现代农田。
三角塘镇位属于丘陵地区,土地零散,坡多、台地多、田埂多。过去,田间没有农机作业道路,从种到收几乎全靠人工。
对此,65岁的农户张成光最有发言权,“以前的水稻田像蜘蛛网似的,到处都是‘插花地’,杂乱无章,合作社的大型机械开不进田里,机械化水平比较低。现在政府为我们把田整齐了,还修建了水渠、机耕道,收割机、插秧机这些大型机械下田作业方便得很,今年种两季水稻肯定是大丰收。”
项目负责人贺清生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制综合配套,达到集中连片、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的效果。“目前,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加快施工进度,每天都有五六台挖掘机同时作业,该镇的2万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预计6月底可交付使用。
三角塘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只是我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体规划,积极开展“小田改大田”及土地平整行动,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千方百计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的“加法”,以田间耕作畅通为标准,通过小田变大田、田埂截弯取直、合理布局田间道路和浆砌路肩、铺设碎石路面等方式,确保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旱能灌、涝能排、农机能下田,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耕作道路的通达度及等级。
同时,我市以产业规模壮大为标准,把现有未利用地和废弃坑塘、沟渠、道路,开发复垦为可利用的耕地,改造低洼田,降低沟埂系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调整农田耕种格局,以连片大规模农业种植为基础,立足农业产业集中开发、规模经营,把传统农业和景观农业结合起来,带动乡村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农田产业综合效益明显提升。以田间环境提质为标准,在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的基础上,融入美丽乡村元素,在农田道路、排水沟旁铺设草皮、种植景观树,打造游步道、修建凉亭,提升项目形象,高产高效的美丽田园风景初步呈现。
“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高’在何处呢?一是农田质量高,二是产出能力高,三是抗灾能力高,四是资源利用效率高。”衡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集中连片、整村整乡整片、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建设示范,我市已形成了一批万亩级、十万亩级高标准农田。
“荒田”变“良田”
高标准农田种出乡村振兴好愿景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生产,一头连着农民增收。
3月6日,衡山县长江镇石桥铺社区,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地块平整、渠网配套、路网纵横,农民正在灌水、犁地、耙田……一幅忙碌而有序的春耕春种图正徐徐展开。
不远处的高标准农田内,种粮大户蒋水洋驾驶着拖拉机进行翻耕。看着眼前的大田,他感慨良多:“当初我接手这片田时,曾顾虑重重。”
顾虑何在?蒋水洋告诉记者,此前,村里的农田都是不规整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存在大量“废沟呆塘”。再加上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导致村里的土地渐渐抛荒。
2021年,石桥铺社区打造高标准农田项目,占地4000余亩,除了对原有农田地块实施大规模整理,还将水泥路、防渗渠、涵洞等修到了田间村头,全线疏通排水沟,真正形成了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渠配套的现代化农田。
“高配置”版良田打消了蒋水洋的顾虑,原本在外从事水稻销售和大米加工的他回到家乡,成立了衡山敬安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专门种植水稻、蔬菜。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我们买了一些大型机械,大型犁田机一天能犁40—60亩,收割机一般能收40—50亩地,比起传统的人工种植大大提高了效率。不仅如此,农田的防旱防涝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蒋水洋告诉记者,尽管去年遭遇旱情,但石桥铺社区的农田灌溉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对未来的发展,蒋水洋越来越有信心,“今年,我计划再扩大种植面积500—1000亩左右,扩大5—10个绿色食品认证品种,提高我们蔬菜产品附加值。同时也希望带来更多就业机会,让老百姓共同致富,为乡村振兴作出一点贡献。”
小账连着大账。高标准农田不仅改善了农田质量,提高了作物产量,还提升了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了作物防灾、抗灾、减灾能力,真正实现了让荒田变“良田”。
有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79.87万亩,累计覆盖了285个乡镇1468个行政村(社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推动了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项目建成区土地流转率由25%提高到55%以上,建成区粮食生产机械化率提高到75%以上,粮食和其他作物产能增加量超过100公斤/亩,田间道路通达度达90%以上,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7以上。
“望天田”变“示范田”
高标准农田推动农业生产“变优变绿”
集中连片统一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绿色防控等技术集成应用,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新修的生态水渠,除了能高效给排水,还设置了生物通道,有利于动物繁殖和迁徙;修建的透水步行道、凉亭及园林拱桥,宛如一座小型休闲公园……发生在衡阳县曲兰镇的变化让人欣喜。
这正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改变。而作为高标准生态农田示范项目,这片土地在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二字。
2019年,曲兰镇将湘西、船山、召田等8个村整合打造船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总面积约6000亩的“田水路林山”综合配套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园建成后,种养结构调整为稻虾套养,同时增加院士辣椒种苗基地和船山生姜基地;在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周边农田,将建荷花等观赏植物基地,成为王船山故居旅游业的重要板块。
船山现代农业示范园是衡阳县两个示范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之一。
另一个为三湖镇三湖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地点为三湖镇中湖村等7个村,建设高标准农田1.25万亩。
三湖町高标准农田最引人注目的是管道灌溉技术,即把管道铺设在田间地下,利用管道为农田输水。与传统的明渠输水方式相比,这种方式可有效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据测试,普通农田的水利用系数一般在0.4左右,该高标准农田达到了0.9,由于水的利用率高,亩产粮食也平均提高了100公斤左右。
如今,这里不仅是高效水稻产区,还是附近村民的休闲之地。位于三村交界处的一口废弃臭水塘被改造成有休闲步行道、水上廊桥及凉亭的小型水上公园,水中的荷花开得正艳,是村民散步锻炼的佳处。
说起这一变化,三湖镇村民蒋辉亮高兴地说,“环境变好后,乡里和城里没什么区别。在外的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自驾到三湖町休闲度假的人也多了起来。”
“在这里,农田基本实现污染物近零排放,实现了增产增效、减投减排和区域水环境改善的‘三赢’。”衡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建设高标准农田,我市在注重数量增加的同时,还加大了耕地质量提升的投入力度,加快示范推广智能、绿色、高效的农业装备与技术,为土地持续“减肥”“节药”、补充“营养”,有力推动农业生产“变优”“变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