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 很多二次复阳的人,都忘了在阳转阴之后更换牙刷,结果自己把自己又给感染了,千万别忘了换牙刷!切记!”这是这两天在微信群转发的“热帖”之一,但不久之后,就有相应帖子否定:“奥密克戎正常生活环境中的存活时间非常有限。所以“阳过”之后,口红、唇膏、牙刷、杯子等等都能用!其他日用品也都不需要更换,不必过分担心。”

抗疫成为“国民行动”以来,个人日常防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防?“阳了”以后怎么对待处置?其中自然有讲究。诸如此类的问题,民众十分关切,关乎社会情绪稳定。在此情势之下,社交媒体发挥所长,传递各种防疫、抗疫的知识和方法,是提高民众自我防护能力的有效渠道。

但是,因为渠道多元、“信源”复杂,导致防疫抗疫的各类“窍门”“意见”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其中不少貌似“很有道理”,但是认真分析后并不可取,甚至是“帮倒忙”。尤其是在用药方面,在某种状况下要不要用药?用什么药?这种在居家情况下又需要专业意见的问题,如果缺少正确的、权威的引导,就可能导致新的问题出现。

疫情的舆论场的纷繁复杂,印证了“新媒体时代是信息选择的时代”的论断。众声喧哗的当下,信息整合、过滤的价值突显。权威部门、机构、权威媒体应当担当起这个重任。

自战疫以来,相关专业机构和宣传部门不断释放政策信息和防疫知识,有效地引导了舆论。但是防疫所涉及的环节繁多,疫情和社会面动态不断变化,尤其需要权威声音“开路”,加大干预生活、引导社会的力度,跟进这些变化,关照民众“抗疫生活”的方方面面。

身处信息场中的民众,既要认清信息的“出处”,尽量选择权威正规的“信源”,同时也要“货比三家”,提高认识和甄别的能力。有了正确的指引、及时的指导,我们就能更快更稳地走出疫情的羁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