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交汇点讯 近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的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里,一场“可回收物‘绿色存折’以物换物”活动如火如荼进行。在志愿者的引导帮助下,学生们拎着自己攒了一周的纸板、饮料瓶等可回收物,来到指定点位称重计费,兑换的钱存入“绿色存折”,可随时到超市消费。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关系到百姓安居乐业的大事。今年以来,吴江多措并举提高市民垃圾分类意识,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不断提高。
在吴江,老年人也是引领“新时尚”的生力军。早上8点,吴模家园小区的垃圾清洁屋前,70岁的老党员邱云观正在手把手地教居民垃圾分类。“看到志愿者招募,我就主动报名了,垃圾分类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邱云观说,每天早上,他们几个志愿者都会在小区进行巡查督导,劝导居民勿要乱扔垃圾,传递垃圾分类理念。
早在今年6月,吴江区城管局就组建了一支以退休干部和党员为主的垃圾分类社区宣导队伍,在52个试点小区内开展宣导,一小区一方案“靶向”治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宣导,垃圾分类融入了小区居民的日常。“原来不理解为什么要垃圾分类,也不懂具体要怎么分,现在已经成习惯了。”居民周典兰说。
为了扩大号召力,吴江成立了垃圾分类志愿联盟,不少志愿者组织踊跃加入,学校、工厂、企业、商场都有他们的身影,目前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00余人次。吴江区生活垃圾分类专班相关负责人史虹介绍,当地还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千户优秀家庭评选,10000多户家庭参与垃圾分类打卡和志愿服务,同时在全区80多所小学开展“家校社联动”实践活动,吸引近20000名小学生参与,形成了全社会合力推进垃圾分类的良好风尚。
社会志愿力量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导,也让广大市民了解到,分得越细致,垃圾“重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如今,吴江738个居民小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和“零填埋”,全区年均其他生活垃圾量约73.3万吨,通过焚烧处置产生3.2亿度电,可供8.9万个家庭使用一年;年均回收餐厨厨余垃圾约14.8万吨,可产生540万立方沼气,提炼2160吨粗油脂用于制备生物质柴油,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断提高,分类的低碳效益更加显著。
通讯员 吴城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周成瑜
编辑: 李仲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