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郭元鹏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随着多地防疫政策变化,不少市民开始“囤药”。受此影响,新冠药物板块一度上涨明显。但近期,随着不少防疫一线专家建议合理购药,也有地区市场监管部门明确将打击药品“囤积居奇”的行为。12月6日,新冠药物板块遇冷。(12月7日《北京青年报》)

随着多地防疫政策的变化,相关药物的销售量开始明显上升,有的居民开始囤积抗流感药,部分地区连花清瘟胶囊出现卖断货的现象。目前,各地都在开展打击“囤积居奇”行为。比如杭州市市场管理监督局发布了关于医疗药品及用品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明确不得借疫情防控之机大幅提高医疗药品及用品的销售价格,经营者要严格控制进销差价在合理范围内,不得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以及散布涨价谣言。广州市市场监管局也表示,将加强药品质量和价格监管,对全市7200多家药店开展了全覆盖监督检查。

既要打击“囤积居奇”,也要满足“市场供应”。说白了,“囤积居奇”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现象、孤立的现象,在“囤积居奇”的背后,固然有着跟风囤药、跟风买药的情况,但更多的原因则是“需求大、供应少”。市民的“存药需求”是需要正视的。一个方面是,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给病毒的感染和传播增加了风险,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既然存在风险的加大,市民也就有了“安全焦虑”;一个方面是,从现实的需要来看,“合理存药”并不一定都是“跟风囤药”,而是一种安全保障。比如说,家里没有一点相关的药品,万一需要使用的时候,是不是能保证“随时买的到”?

最为关键的是,一些涉及到的药品的价格已经开始涨价了。即便这个时候市民再理智,当看到了“药品价格飞涨”的现实就摆在面前,谁还能完全理智?谁还能不为“万一买不到药品”担心?可以说,市民的这种担心和焦虑是可以理解的。就拿连花清瘟来说,相同的剂量,相同的包装,相同的成分,不少地方已经从原来的20多元一盒,变成了30多元一盒,40多元一盒,甚至有的已经卖到了60多元一盒,这是基本的事实。如此之下,市民是很难理智的。

“大量囤积”特定药物的意义不大,正如一位专家说的那样,市民购买药品、储存药品需要理智。但是,也需要搞清楚“囤积居奇”和“合理存药”的界限,不能一味的将“合理存药”也归咎于“囤积居奇”。比如说,一个家庭里有4口人,那么其为了确保安全,储存“可以使用一周的药品”也是合理的。

既要打击“囤积居奇”,也要满足“市场供应”。当药品可以轻松买到、随便买到、价格合理的时候,也就不会“囤积居奇”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