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022中国蓝天观察论坛近日在线上举行,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论坛上发布《大气中国2022: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及《十年清洁空气之路,中国与世界同行》(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空气质量整体持续改善,去年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上升至87.5%,168 个重点城市6项主要污染物年评价浓度均值首次全部达标。报告建议,适时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以更高的标准要求为公众健康保驾护航,同时持续科学推进能源、交通、产业的结构优化和低碳转型,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上图: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竹西街道一处口袋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蓝天白云相映成景。(孟德龙/摄)2012年我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过去10年,我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空气质量快速提升。报告显示,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增至218个,占全部城市数量的64.3%。2013年—2021年,中国PM2.5年均浓度下降约56%,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平均6.6%的增长率,是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长速率的近两倍。“过去10年间,中国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双赢。”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项目总监万薇说。报告对比了全球20个国家在清洁空气与气候变化领域的进展与成绩,结果显示,中国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多项排放控制标准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从“跟跑”转变为“领跑”。同时,通过能源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增效等方式,中国在过去10年间碳排放强度下降34.4%。其中,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尤为亮眼,是全球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和保有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一半份额。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更新并发布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南。“过去10年,中国空气质量标准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随着PM2.5达标城市逐年增多,建议适时对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修订,收紧PM2.5浓度限值,进一步保护公众健康。”万薇说。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表示,过去10年,中国空气质量改善带来的效益,是治理成本的1.5倍以上。未来中国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依然会带来巨大的效益。“我们的最新研究显示,如果在2020年水平的基础上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更严格的空气质量管理目标甚至指导值,所带来的健康效益大约可占GDP的1%—4%,高于直接治理成本。”▲上图:安徽省宿州市的光伏电站。(苗地/摄)专家建议,进一步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针对能源行业低碳转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志轩建议,能源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煤电和可再生能源合力推动,“煤电需要兼顾低碳转型和稳定供给。当前,在严格限制新建煤电项目的同时,要发挥好现役煤电机组的托底保供和灵活调节作用。”在交通运输领域,中、重型卡车减污降碳仍面临较大挑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吴烨建议,应研究出台更严格的新车排放标准和碳排放法规,加强在用车排放和油耗监管,积极推动新能源重卡的规模化应用,从完善法规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布局、优化应用模式、建立绿色物流区等方面共同发力。“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还会上升。我国承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任重而道远,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