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江苏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每年的收割季节,农田都要开“天窗”,保留封存二三十亩农田,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食物。鸟类在冬季水田栖息,能抑制杂草及越冬昆虫生长,鸟类排泄物能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提升稻米的质量和安全。这样人与鸟类共享稻田的模式,使得飞来的鸟类增多,农业与湿地也更加和谐。
无独有偶,全国“时代楷模”、镇江农科所原党委书记赵亚夫叮嘱,“让鸟儿吃几只柿子,别赶它们,它们给果树‘啄虫’也辛苦了。”鸟儿啄果也啄虫,能保护柿树,来年结出更为丰满的果实……“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刘禹锡《咏红柿子》一诗里,蕴藏的就是因“遗”而“得”的道理,折射出绿色共享的生态发展理念。
“留给鸟吃”,看起来是舍弃了部分农田、庄稼,用来保护鸟类,实际上,鸟类的栖息,也能反哺农田、保护庄稼。保护鸟类,也就是保护农田,这体现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再者,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由于鸟类对生存环境十分挑剔,对生态变化非常敏感,所以鸟类的丰富度常常被作为评价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与鸟相伴是人类生活的美好境界,也是工业社会以来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之一。从提出“双碳”目标,到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我省而言,抓好长江大保护、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任务,统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重现浅滩,5000万只水鸟在盐城黄海湿地歇脚……美丽江苏新图景正在逐步呈现。
当前,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未来五年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必然选择。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懂得取舍,有长远眼光,算大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一方面,讲原则、守底线,守住人类活动的有形边界和无形边界,限制人类过度利用自然的不合理行为。另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不是不发展、不作为,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鸟类与我们的生存环境紧紧相依。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某个单独区域的事情,需要整个大环境的支撑,需要系统保护、协同推进。各地各部门联合行动,持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通过科普教育,增强广大市民生态保护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真正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想留住“鸟语花香”的美景,最终靠的还是人们的共同努力。在新征程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飞鸟相与还”的美景将常伴左右。(杨丽)
编辑: 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