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生 摄
(资料图)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李彩霞
初冬时节,暖阳灿烂。沿着当归城河畔的小路蜿蜒而行,只见宽阔的河面波光粼粼,水鸟戏水翩飞,水波潋滟的洮河在岷山的怀抱中,自西向东奔流而去,在岷州大地铺开了一幅独具韵味的“陇上江南”新画卷。
洮河是黄河水系上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蜿蜒绵长的洮河贯穿岷县全境,纵贯9个乡镇,绵延83.5公里,润泽万亩桑田,是岷县名副其实的母亲河。今年来,岷县紧紧围绕美丽幸福河湖创建,以水为笔,坚持安全为底、生态为基、富民添色,持续提升河湖水安全、优化水生态、打造水经济,努力让幸福河湖更好地造福人民 。
以水为题,提升河湖水安全
今年来,岷县坚持把推进河湖长制作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以“河长制”促“河长治”着力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整治完成河湖“四乱”问题108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平方公里,河道水域面积逐渐提高,湿地生态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不断改善,河湖“外在颜值”和“内在气质”逐步提升。
该县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石贵志介绍道:“河道治理重在‘一河一策’,精准发力,在具体管护中,我们为每条河流做了健康‘体检’,编制了‘一河一策’方案,完成25条规模以下河流540公里管理范围划定及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建立了范围清晰、权属明确、责任落实的河湖管理保护责任体系,把河湖治理与城乡建设融为一体,分类治河、因河施治,形成共振效应。”
另外,该县以流域为单位,大力推进中小流域治理项目,完成了岷县迭藏河(人民桥至长虹大桥段)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一期)、禾驮镇纳纳河沟道堤防建设等10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治理山洪沟道152.8公里,新建堤防 22.691公里,除险维护加固水电站2座,形成了以堤防建设为基础、沟道治理为依托,除险加固为支撑的点、线、面相结合的防洪体系,进一步筑牢了水旱灾害防御的“铜墙铁壁”,大幅提高了河道堤防标准和行洪能力,增强了城乡群众的安全感。
以水为墨,优化河湖水生态
优化水生态,岷县的创新举措远不止“河长制”,借力大数据发展,依托“河长+”、“科技+”、“生态+”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岷县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市率先引入“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模式,“协同治理”的多维监管体系得到有力完善;数字化赋能,大力提升治水管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建成水域监控点121处,AR全景监测装备1套,水文监测系统1套,为境内27条河沟道装上“天眼”,借助人工智能,对水面漂浮物、岸线非法堆场、非法采砂等进行精准甄别、动态管理,发现异常第一时间通知相关人员处理,将传统人力巡查变为24小时实时监测预警,形成“天上看、地上查、河上巡、网上管”的立体化监管模式;开展“迭藏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以迭藏河沿线生态缓冲带建设为核心开展水生态修复……多措并举之下,全县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自河长制实施以来,河水一年年变清,水质一年年向好,2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和3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稳定达标,这与我们坚持治水分不开。”岷县生态环境监测站站长郑宏伟道出了水质提升的秘密。
以水为脉,打造河湖水经济
岷县以流域内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要素为载体,将水利、旅游、农业、文化等资源串珠成链,连线成网,挖掘水资源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水经济,逐步构建以水为脉、水城融合的自然生态格局,充分加快水生态产品向生产要素高效转变,让一汪清水“流金淌银”。
走进岷县西江镇浦洞村,洮河绕村而过,站在古朴的桥上远眺浦洞湖,碧水蓝天,鱼儿相逐,群鸟蹁跹,天水相接之处,几座苍翠的小山点缀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河岸边,冬日暖阳里,三三两两的群众徜徉在红色步道上,时而驻足欣赏,时而拿出手机拍下眼前的美景。
灵山秀水,浦洞村因水而兴,更因水而美。西江镇副镇长何想军介绍:“西江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常态管护为抓手,做好做活水文章,依托浦洞村独有的自然资源,立足‘一河两桥两线’地理特征,采取‘生态+’的方式,大力开发水生态旅游。通过修缮治理和美化亮化浦洞湖周边护坡、建设景观台、安装湖边景观护栏、铺设彩色步道等举措,成功吸引了四面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打响了‘水韵浦洞’的特色名片,有效带动沿河群众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