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12月8日至9日,“2022世界剧院北京论坛”和“2022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以线上方式举办。在疫情对演艺行业带来深刻改变的当下,来自全球30余个国家的200余位代表围绕“艺术传承 万象更新”的主题,对“新理念·推动行业发展”“新视野·焕发艺术活力”“新呈现·探索多样表达”三大议题展开探讨。
搭建数字平台
“在人们面对面交流受阻时,艺术机构更应以实际行动践行职责使命,祛除社会焦虑情绪,发挥艺术抚慰人心的巨大力量。”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说。疫情发生以来,利用线上方式保持与观众的情感联结成为一种行业共识:自2020年4月起,国家大剧院已在线上推出150余场演出,全网点击量达到42亿次;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芬兰国家歌剧院、美国旧金山歌剧院、广州大剧院等众多国内外艺术机构也纷纷搭建起数字化平台,持续为观众提供大量优质的艺术资源。
寻找新的观众
但与此同时,传统演艺行业仍然需要直面观众正在或即将流失的现实。以日本一向繁荣的芭蕾行业为例,“近年来,芭蕾学习者在日本总人口中的占比也在不断下降。”日本新国立剧场执行总监藤野公之说。他认为,日本青少年在人口结构中所占比例持续减少、新冠疫情都是造成这一趋势的重要原因,“芭蕾学习者是支撑芭蕾艺术发展的基础,人数持续显著下降不仅会影响到舞者培养体系,还会导致芭蕾市场的式微和观演人数减少。”奥地利维也纳人民歌剧院院长洛特·德·比尔也有类似的担忧:“较年长的观众向来是剧院最忠实的受众,但现在,出于对疫情的担忧,他们担心人群聚集,也更习惯待在家中,我们可能已经失去了这批观众。和10年前相比,为剧院寻找新的观众意义更加重大。”
许多剧院在票价设施上花了不少心思,比如在旧金山歌剧院推出的“杜比家族海湾歌剧计划”中,只要观众居住在旧金山湾区且在过去3年中没有来过剧院,就可凭10美元买到位置绝佳的演出票,剧院以此同时欢迎新观众与许久不曾造访的老朋友一起到来。旧金山歌剧院还大胆地邀请了机械工程师、剧作家、厨师等其他行业的专家,共同重新思考歌剧这种拥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的本质,跨领域地探索剧场的更多可能性。
打破固有边界
打破剧场的固有边界,破圈触及乐迷、剧迷之外更广泛的人群,成为行业发力的一大突破点所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颂华分享了一个相当成功的案例:2021年,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发布了由旗下的上海民族乐团和上海音乐厅联合出品的整体文旅项目《海上生民乐》,项目包含“光音的故事”大型3D Mapping墙体秀、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何似在人间”新国乐沉浸艺术特展三大板块,“不少观众选择了一站式体验,他们先到上海音乐厅4楼打卡展览,再预约欣赏户外墙体秀,最后进入音乐厅大厅观赏演出。展览、墙体秀、驻场演出三位一体,形成了强有力的联动。”剧场作为文化空间的活力被大大激发,成为城市中闪亮的综合性文化地标。“未来,剧院不仅仅是剧院,更可以是美术馆、咖啡店、市民文化空间。”张颂华说。在疫情的影响下,走出封闭空间的桎梏成为一种趋势,接下来,剧场需要从更多角度寻找与观众互联互通的方式。
技术焕发魅力
除却传播形式上的突破创新,剧场立足的根本仍然是高质量的演出内容本身,在这个层面上,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将艺术家头脑中的火花变作落地的现实。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世界,小朋友们手举鸽子灯、脚踏雪花的画面给无数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孩子们自由烂漫地嬉戏玩耍,他们不必像从前的演员一样追着影像走,脚下的雪花会自动跟随他们的足迹。“我们实现了一套AI实时特效互动的表达系统,技术创新让我们能够达到全新的艺术维度。”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说。在整场开幕式中,无论是生机蓬勃、规模宏大的《立春》,还是冰雪五环亮相环节的“黄河之水天上来”,都离不开数字编演、AI技术等新科技手段的支撑。许多参与论坛的嘉宾一致认为,在世界范围内,随着AR现实增强技术等越来越多的新科技的应用,古老的剧场艺术将焕发更多与时代同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