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热,大概是有60年一遇的高温。天气热,极端天气多。7月8日,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应对”主题论坛上,中国气象局发布了下面这张图

1961—2022年中国年累计暴雨站日数

很明显,中国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趋强,极端强降水量事件增多,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


(相关资料图)

一想到天气热,就会提到两极冰山化了,高山上积雪也要化,然后海平面就上升,然后就会淹没好多地方。有研究表明到2100年,海平面可能会上升26厘米(估计中值),但也可能上升多达81厘米(95%置信度)。

为什么是“海平面”上升,不是“洋平面”上升呢?

海平面在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海的平均高度”,但是与之相关还有“全球海平面”,那么“全球海”又是什么意思?

按汉语习惯,地球上最大的海是珊瑚海(位于太平洋西南部海域),面积为479万平方公里,排第三的是中国南海,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全球面积前十名海加起来的总面积是2785万平方公里,这只占全球表面积51007万平方公里的5.46%左右。即便把其它海都加上,“全球海”所占的比例也有限。

全球五大洋的面积加起来是35978万平方公里,它们占地球表面积70.5%。

按照上述数据,不应该是“洋平面”和“全球洋平面”吗?

之所以叫海平面,是对英语sealevel的翻译。Sealevel,有时也写作sea level或sea-level。

接下来问题就是:为什么英语不同ocean level呢?这就与语言霸权有关了。

Sea源自古英语sæ,往前可追到原始日耳曼语*saiwa- ,所以它是安格鲁撒克逊人的老词。

Ocean源自古法语occean,往前可追到拉丁语oceanus和古希腊语ōkeanos。古希腊人眼里只有地中海(the Mediterranean)和地中海之外, 所以ōkeanos表示“地面大圆盘之外的所有水域(不含地中海)”。

Ocean于c. 1300进入英语后,按语义它应该比sea大。但是,一方面源自古法语的表达主要由人数不多的王公贵族使用,二是中古时代的英国人眼中也只有周围的海,对远方的大洋感受不深。

后来英国在工业革命发达之后,自然也想自己的语言有“贵气”,所以也就推崇源自原始日耳曼语的单词,因为这些单词是安格鲁撒克逊部落从古德国北部带过来的。

所以sea虽然翻译成汉语“海”,但是在英式英语中它既可以指“洋“,也可以指“湖”,甚至甚至river和Bristol Channel也有说归类为sea。

美式英语的历史包袱小一些,对ocean和sea没啥民族纠结,于是二者分得很开,ocean就是ocean, sea就是sea, 前者大后者小。

美国东西两岸都是ocean, 所以在美式英式中live by the ocean是很常见的表达,但是在英式英语中就不常用,要用它就用live by the sea。

sea-level是1806年造出来的词,其含义是the mean surface of the sea,操作是一种近似是高潮和低潮的平均值。

现在美国在全球一家独大,但在1806年它建国才30年(发布《独立宣言》的1776年7月4日为其建国日), 所以它在科学研究方面没有什么话语权。

1806年正处于英国工业革命的中间期(工业革命大体从1765到1840年),英国要到处在全球侵占市场,所以就要把船开出去,于是就以科学的名义进行海洋调查。

在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成立于1660年)的推动下,英国率先开展了海洋调查。1768年~1779年,J. Cook船长率领的队伍进行了三次远洋考察,第一次考察的船队到达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第二次远行进行了环球考察;第三次发现了许多太平洋岛屿。

在海洋科考中必然涉及测量和分析,也就必然要有基准,可能因为这个原因sea-level就被造出来了。因为这是英国人造的词,自然用英式英语,而不是现在美式英语。

“海平面”是个近似的概念,因为全球的海洋高度随着时间、空间都有变化,而且有波浪、潮汐的影响,甚至有三个大的隆起区域,其中一个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区,隆起高达76米,还有三个较大的凹陷区域,一个在印度洋上,凹陷深达112米。

因此“海平面”是某个地区某个时段的平均近似值。

海拔的英语是 height above sea level,有时略写为height, elevation, altitude。因为已经“海平面”了,所以就“海拔”,而不是“洋拔”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