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里的全职儿女:父母每月给3000元工资,主动做饭弥补愧疚

一种新的身份正在社交媒体上流行:全职儿女。这群年轻人褪去了「学生」的身份,又尚未被工作赋予「社会人」的标签,回到家中备考或是找工作,变成「全职儿女」。

他们中,有的有自己的「小金库」,用来支撑自己这段时间的开销,甚至可以补贴家用;有的因为没有经济收入,便承担起了家务劳动,成了一个「住家保姆」;还有的则是主动提供情绪价值,变成了家庭关系的润滑剂,或者父母生活里的开心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但与此相对的却是就业岗位的减少。「全职儿女」也随之出现。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啃老」,他们有较高的学历,清晰的职业规划,但受限于近几年渐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也受惠于较好的家庭条件,选择了暂时在家。

有人将「全职儿女」定义为「一种新型脱产生活方式」,它比「啃老」多了一点主动性,又比「GAP」多了一些负担,很多人享受着父母提供的安稳的生活,也面临着双重的焦虑:既有啃老的情感和经济压力,又有GAP不知何时上岸的心理压力,只能在其中寻找微妙的平衡。

以下是几位「全职儿女」的讲述--

「面对大环境,母亲总让我反省自己」

邱琳 24岁 厦门

成为「全职儿女」两个多月了,现在在家里,「秋招」和「找工作」是我一定避免去触碰的话题。一谈到这个,我就要和父母吵架。

我本科在211学建筑设计,硕士跨专业去香港QS100读了传媒,秋招投了两个多月,六七十份简历,进了十个面试,一个offer都没有。母亲认为,我在家里随便找个四五千的工作就可以了,但在我的观念里,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尽力去大平台,往后再想往上走会非常难。但在母亲看来,这是眼高手低。

有一次,我进了一家国企的面试,HR问我,「如果你对领导分配下来的工作感到不喜欢或者不擅长,你会怎么办?」我把回答阐述给母亲听,她一听就批评我说得不好。我是一个很害怕跟别人交流得到负面反馈的人,特别在家里。这种情况多了,我宁愿缄默不言。

其实,今年四月我提前从香港回来时,和父母的关系还好。那时,我在家上网课,写论文,又找了一份本地的实习。由于小时候在公共交通上有过被性骚扰的阴影,我出门经常选择打车;面试那段时间经常喝咖啡;换季时买过几件衣服;偶尔脸上大面积爆痘时去做一次针清--慢慢地,我在读硕期间攒下的小金库被消耗殆尽,原来可以cover日常开销的实习,后来忙于秋招也结束了,结果秋招进展不顺,我在经济上也变得捉襟见肘。

我们这代人可能希望有一些精神层次的欢愉,想去看演唱会、去旅行,但父母就会觉得没必要,觉得你应该要找工作,你应该要落到实处,不应该再这样天马行空去做事情。

我已经努力改变消费习惯,化妆品也完全不买了。但每当我试探着开口跟父母寻求经济上的帮助,得到的反馈通常是,「你怎么这么能花钱,你年纪也不小了,怎么还找我们要钱?」 我也曾试探着问爸爸,有没有可能每个月报销一点比如打车或者其他什么的钱,他拒绝了。

我知道,如果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绝对会很有意见。虽然我是独生女,家里也并不经济拮据。所以现在在家,我会主动承担洗碗,母亲不想做饭的时候我也会做。现在世界杯,我们家也会一起看球赛,看完大家也不怎么讲话,我多数时间是自己戴着耳机待在房间里。

邱琳在家中向外望去,能看到川流不息的马路

我们家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从小到大,我听得最多的话是「希望你更好」,言下之意就是我还不够好。母亲认为女孩子最好安逸地呆在家里,说只要我留下来工作就给我买辆车,但当我提出想去外地实习或找工作,需要获得比较大的经济支持,他们的态度常常是反对伴随着质问,「你去了其他城市能生活吗?」「赚的钱足够花吗?」「能立足能买房吗?」

我曾在大三获得去芒果TV实习的机会,父母直接说,「为什么非要跑到长沙去,在本地找实习不好吗?」他们认为这些实习没什么用,只是我去玩。我当时很坚决,僵持了两周,最终他们松了口。后来这次实习在我跨专业申请港硕时帮助过我。但读硕期间,有一个可以去腾讯实习的机会,当我再提出想去外地,他们说什么也不同意。

其实我能理解他们,我已经毕业,不能像从前学生时代一样,理所当然地向父母提出一些要求,现在我需要为自己负责。我也认为我该独立。我假想过,如果我在外地找到了一份工作,工资不足以支付我的房租以及日常开销时,父母给我支持的可能性并不大。在这个年纪,跟父母要钱成了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对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不能如愿之间产生的矛盾让我压力很大。

我在家里,有时候会看着刀发愣,很想让人生重来。回顾过去,从高考考砸、专业选错开始,人生好像就不受我控制了。我是文科生,高考省里排名800左右,本来可以去985,但父亲替我选择了一所211的建筑类设计专业,现在想起来,仍然不能释怀。这可能是我一辈子解不开的心结。我总觉得,当你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你就要花费很多力气去挽回。

本科毕业时,我选择跨专业去读传媒,原本想着就业能顺心一些,做我喜欢的事情,却发现就业环境和我本科毕业时天差地别。我2020年毕业,随便参加了一场春招就有offer,gap一年后去读研,但2020年很多相同背景的同学进的国企,现在我再去投,入选难度很大。

现在的状况,似乎不是靠自己努力就能改变的。那是什么感觉?从小通过学习树立的自信,在秋招面前一无所有。

我状态差劲的时候就去网上发帖宣泄,发现很多人跟我的状况相似。在我看来,调侃自己是「全职儿女」的人,都是被动的。可能是因为失业,可能是暂时找不到工作,又或者是gap期间准备考公、考研、留学,被动在家待着,让父母养着。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父母主动愿意养着,他们能在家里自由自在地躺平,似乎不会认同自己是「全职儿女」。所谓的「全职」,就是要让父母感到你即使没有工作,你在家里还有其他的价值,无论是情绪上的还是劳动力方面的。

我现在最希望的就是找到一份工作,因为所有的焦虑都来自于我没有工作。去做一份月收入三四千的打杂类工作,是我预想里最坏的情况。但我现在还想坚持一下,努力去一个title不求很高但不要小到没有听过的公司做第一份工作。秋招已经走到尾声,离春招还有一段时间,我最近在自学韩语,算是心态上的调节,试图把自己从负面的状态里择出来。

邱琳平时会帮母亲取快递

「父母从来没有给过找工作的压力,

反而导致我内心很过意不去」

小阿拉 26岁 郑州

对外说起来,我算是在澳大利亚读研,但其实去年一年都在家里上网课。今年年初毕业,开始准备国考,我爸爸觉得,没有必要先找工作,专心复习就好,能考上就考上,考不上再说,就这样,我在家里当起了「全职儿女」。

这一年,我每天都过得差不多,八九点起床,看国考的网课,把学习任务完成了,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己支配。时间长了,我发现自己的主要「职能」,不是承担家务,而是给爸妈提供一些情感慰藉。

爸爸有自己的企业,做贸易,妈妈不工作,照顾爸爸的生活。他们年纪都比较大,已经六十多岁了。我有一个快要四十岁的哥哥,哥哥跟爸妈之间经常会有矛盾,而且矛盾很大。大概说来,就是爸爸想培养哥哥,但是哥哥志不在此,他不想像爸爸那么累,但是现在家里的情况,需要他来承担公司的事情,但是他又承担不了……所以他和爸爸很多事情上是有分歧和争执的。

我和哥哥之间也有一些矛盾。几年前,我曾经因为家里的这些事情,加上学业上的压力,抑郁过一段时间。也许是因为哥哥觉得爸爸偏心我吧,那段时间,他和嫂子老是不经意地跟我说一些话,类似「爸爸对你的好都是虚假的」、「家里是重男轻女的,他们生你是因为怕我太孤单了」,我嫂子甚至说过:「我希望你在国外找一个男朋友,在国外结婚就行了,我们会把爸爸妈妈照顾好的。」当时这些话挺影响我的,一度有些失控,后来才慢慢走出来。

我逐渐也理解了家里的很多事情,理解了爸爸妈妈的状态,他们的生活里长时间只有工作和争吵,也很压抑,他们希望能跟我聊一聊,如果跟我再不说的话,他们就实在没有人可以讲了。我意识到这件事之后,会主动去找他们聊天,主动去调节爸妈(的情绪),说哥哥可能没有那个意思,你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嘛,毕竟哥哥现在儿女双全,家庭美满,没有让你们过多担心,并不像很多他的同龄人一样在外面不务正业,哥哥能这样,你们做父母的已经很成功了……就这样来安慰他们。

我是家里最年轻的,生活是充满年轻和向上的色彩的,所以我希望也能把这些分享给他们,让他们感觉自己并不老,也没有和时代脱轨。我什么都会和他们分享,哪怕出去吃了一个特别好吃的东西,做了一个特别好看的美甲。我爸说,能看见我就是他每天最高兴的事情。

小阿拉与家人一起吃饭

也有一些压力,比如经济上的。现在爸妈会每个月给我五六千生活费,和以前一样。但以前我在学校,爸妈觉得你吃不好、喝不好,也会多给你点,手头还很宽裕。现在在家里,他们觉得没必要花销那么大,有时候还是会有些紧张。平时如果买一些大件的东西,比如手机,我爸会在生活费之外单独报销,但如果是奢侈品,他就觉得这不值这个价钱,所以我每次想买品牌的衣服或者奢侈品的包、首饰之类,就要跟他拉扯。这个时候我就会感叹,应该要找一份工作来支持我这方面的消费,不应该天天还想玩。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情感压力。我家条件算是不错的,父母还是挺厉害的,当然也很辛苦。我就会觉得,他们那么大年纪,还那么辛苦,但是我不能分担一些,还天天花着他们的钱,有时候会特别难过。

有些人会羡慕所谓的「全职儿女」,觉得你也不用去工作,有什么压力呢?其实有些事情是他们不了解的,而且,每一个「全职儿女」都是不一样的。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些「全职儿女」的分享,谈到父母催着找工作,他们压力很大。但对我来说,「全职儿女」是另外一种压力,因为父母对我太好了,从来没有给过找工作的压力,反而导致我内心很过意不去,他们对我越好,我心里越愧疚,越难过。觉得父母提供给我很好的生活,但是我现在26岁了,却不能报答他们,也不能让他们安享晚年,过他们想要的生活。一想到他们操劳一辈子了,现在还在拼命地为我们挣钱,就真的很难过。

我也问过他们怎么还不退休,爸爸说,他最担心的就是我。他觉得他在这个位置上,人情就还在,等到未来我工作上需要帮助的时候,他还有一些人脉。但我现在还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没有成家立业,他如果离开了这个位置,会放心不下。要等到我的工作落停了,他的心头大事解决了,他才可以退休。

所以我打算参加完国考后,再参加明年的省考,有考试我就去报,有工作机会我也会考虑先去工作,边工作边考公务员,尽快让自己稳定下来,让爸妈可以放心我。

小阿拉备考

「每个月,爸爸给我发3000块工资」

七月 24岁 昆明

今年七月底八月初,我从澳洲留学毕业回来,开始找工作。但今年找工作竞争很激烈,我就想着慢慢来,没想到慢慢就成了一个「全职女儿」。

有一些人说,在家里父母给的压力比较大,我们家这方面倒还好,爸妈对我各方面都比较无所谓,觉得他们这一代人努力了奋斗了,到我这一代,就希望我能稍微轻松一点,所以我在家他们也觉得挺好,不要急,总会有工作的。

开销方面,我用妈妈的信用卡消费,逛淘宝也直接用她的账号。我爸每个月会把他的工资分给我3000,他说他们单位的年轻人进来,工资也不是很高,他分给我,就当给我发工资了。他甚至说过,要是工作不好找或者我觉得累,就干脆别干了,回家待着,他每个月继续给我开三千块工资。

现在我的生活和往常假期回到家没什么两样,早上睡到自然醒,爸妈去上班,我一个人在家,看一看找工作的事儿,或者看看小说、电视。晚上我会把饭提前做好,等他们回来吃。

不过,人长时间待在一起,都会有不愉快。我爸妈在国企工作,平时比较忙,单位离家也远,他们下班到家快七点了。以前都是我爸做饭,我回来之后就主动承担起了做饭这件事。我妈对饭菜的要求比较高,每天必须三菜一汤,有段时间,我就觉得我天天做饭、一天都不休息,还要三菜一汤,有点烦,再加上有时候即使我爸回来早,也会觉得全部交给我就可以,他就在旁边看电视,每到那时候,我就有点不爽。

我跟我爸说了这种不爽,他也觉得有道理,之后我做饭的时候,他就尽量不去躺着看电视,过来陪我说说话,或者拿拿碗筷,让我感觉不是一个人在那里清冷地做饭。

就这么生活了几个月,感觉爸妈对我找工作,是真的不着急。他们希望我未来能去高校,不管当老师还是做管理,他们都觉得,不要太忙就好,工资多高,无所谓。但我自己还是急切的,因为看到一些同学选择了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机会更多一点,他们手上已经握着好几个offer了,每次看到有人在朋友圈说又拿到一个offer,我就会急:自己怎么一个都没有?所以这半年我一直死命关注工作上的消息,很怕错过一些机会。

我还是希望能早点结束「全职儿女」的状态,希望自己可以多拿到几个offer,把选择权交到自己手中,而不是最后不得不选择一个救命稻草。

图源视觉中国

「我非常珍惜和父母朝夕相处的这三年」

温怡 25岁 成都

我在家已经呆了三年。

与其他人可能有些不同,我并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被迫成为全职儿女。之前,我是一个全日制幼小衔接教育机构的老师。2020开始,我有一两个月根本没有课上,工资只拿了700元。要知道那时候成都的最低工资是1700。这件事让我看到了在私企工作的局限性,如果我是一个外来在成都打工的人,这点收入根本无法支撑我的生活。我想到了考研,通过考研获得硕士学历,再以硕士学历考入编制。

2020年7月,我辞去工作,开始在家备考,也开始了「全职儿女」的生活。

对于我辞职考试,父母从心理和经济上都很支持。他们知道我考研是为了考编,也认为这是个好归处。去私企之前,我在一家公立幼儿园做了两三个月老师,当时害怕那种「二十岁就能望见五十岁」的生活,这才去了教育机构,但没想到这是个围城,当环境变化,我又想重新回去。

爸妈对我的支持无微不至。他们本来是做生意的,这两年暂停下来,每天在家照顾奶奶,陪伴着我。他们帮我把社保买了,家里做饭、家务乃至我买课买题的学习费用,全部由他们承包。尤其是母亲,为我做了很多。由于工作的关系,之前都是奶奶做饭,母亲不擅长做饭,但这两年她为我学了很多菜式,我在家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习,到点了母亲喊我吃饭;甚至需要手洗的衣服也由母亲包揽;到了吃核桃的季节,母亲会弄来很多核桃,把壳一个个剥好,平时吃的水果也是削好了给我端来。

母亲给温怡剥好的核桃

相处的这三年,我对母亲的看法改变很多。小时候,母亲总是扮黑脸,我买衣服,选贵了都是爸爸掏钱,母亲总是不乐意。这些年在家,我发现妈妈是个非常细心的人,除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照,对我情绪的体察也很敏锐。有时候爸爸没看出来我压力大,妈妈会偷偷告诉他,让爸爸找机会跟我聊天,安慰我、开导我。第一年考研的前几天,我突然情绪崩溃,在吃早饭时嚎啕大哭,爸妈告诉我:「只要努力了,考不考得上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认真努力的过程。」

所以我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自己。眼见着年龄越来越大,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并开始向上走,我还没步入正轨。尤其是第二次考研的那年,看到邻居家小我几岁的妹妹上岸了,我会担心别人猜测我,「听说之前是当老师的,现在怎么天天呆在家呢?」

爸妈的支持无形中也会有点压力。当我周末和同学出去吃饭,他们觉得,「你现在应该很紧张地准备,又出去吃饭,又浪费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第二次考研的这一年,我常常失眠,拿自己和同学对比,焦虑要是还考不上怎么办,愧对爸爸妈妈的支持。虽然失眠,但不管我睡得多晚,早上六七点我会强迫自己起床。我不想让我爸妈觉得我没有意志力,如果连早起都不行,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更没底吧。

第二次考研,我笔试过了线,面试阶段被刷下了。失望之余,我突然想,要不要试一下直接考编呢?我考研的初衷本来就是为了进编制,今年成都的幼儿园编制还可以让本科学历的人参与,为什么不抓紧机会试一下呢?我跟父母讲了这个决定,他们的态度是,只要我愿意考试,就会一直支持我。

温怡备考研究生时写的笔记

我计划先考事业编,等结果出来,如果没上再准备一次考研也不迟。过去两年为考研复习的知识在这时派上了用场。原定于四月举行的考试推迟到了六月,我统共复习了三个月,没想到最后一举上岸了。

爸妈非常高兴,能明显地看出他们快乐了许多。之前备考的两年,每当亲戚朋友问起我的近况,父母也会感到压力,只是不愿意让我知道。他们从来不问我「准备得如何」,当我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买了房子,他们也不跟我讨论这种事,他们知道提这些太遥远了,更会无形之中增加我的思想负担。现在我考上了编制,买房子付首付的事情他们也开始商议。

我能感觉到,爸妈可能因为之前那些年工作太忙,内心对我有些亏欠。亲戚里的姐姐妹妹都曾出去留学,回来找到了一份比较轻松工资也不错的工作,但我的家庭条件没有那么好,这两年父母支持我裸辞考试,可能是当作对我的弥补。虽然不能出国深造,但他们希望用他们的能力给我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现在回头去看,这三年给我的感觉错综复杂。三年很漫长,其中有关于选择的纠结,对未来的茫然,还有家人无条件支持我的幸运。

「上岸」后的这段日子,我和爸妈经常会一起散步,我妈也会在我房间聊到很晚,聊生活和家长里短,比如我爸爸什么时候又惹她生气了,吃了什么、买了什么,一度聊到我爸要打电话催她回房间她才回去。前段时间,爸爸的肩膀有点错位,去医院做理疗花了挺多钱,后来我考完试,他让我给他捶背,开玩笑说,「去外面按摩得花个两三百,你没他们专业,但也能缓解。」这大概就是陪伴的价值吧,他也觉得我在家陪着他们挺好的。我和爸妈是铁三角,谁和谁吵架了,都有第三个人从中调解缓和。

我很感激这三年,足够幸运才有机会做一次「全职儿女」。学生时期,我和父母不算是朝夕相处,那个时候他们忙于生意,早出晚归,甚至我去读大学,他们也没时间送我。未来等我工作确定下来,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家人呆在一块的时间也会变得很少。反而是这三年,每天三顿饭一家人都在一起吃,时常聊天,我觉得很值得珍惜。可能很多人小时候都想过,以后工作要离爸爸妈妈远一点,但其实,越感到他们在变老,越觉得时间的珍贵。(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