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自8月以来,WeWork更加频繁地传出消息,包括涉及引入一批在通过破产重组困境公司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新董事会成员,采取并股措施,被纽交所暂停权证交易等,并因此受到多方的关注。
【资料图】
9月7日消息,WeWork对全球几乎所有的租约重新谈判,计划退出“不合适和业绩表现不佳”的租赁地点,并在不断改进产品的同时,对最有实力的资产进行再投资。
WeWork首席执行官在发布的声明中表示,“我们将保留大部分办公大楼,将及时通知会员,并提供替代安排和额外支持,以尽量减少任何干扰或不便。”
基于此前动态及最新事件,WeWork不免引发市场的一些猜测。
事实上,刚公布的二季度报告显示,WeWork期内实现收入约8.44亿美元,同比增长4%;但亏损仍在持续,期内净亏损约3.97亿美元,同比增长约60%,运营亏损3.51亿美元。截至6月30日,公司长期租赁负债超过13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将在2028年或之后到期。
对于WeWork的争议,从该公司2021年上市以来便一直持续存在,一些风险在当时就已显露。
从起势到连年亏损
WeWork起源于2010年,在仍相对萧条的纽约曼哈顿,大量写字楼闲置。接手空置的写字楼空间,并加以改造分割成若干中小型办公室,租给创业公司,是WeWork最开始的经营逻辑。
新兴理念的出现受到了追捧,对于WeWork而言,这也为其带来了两种人,一种是投资者,一种是客户。共享经济下,可以彼此连接的办公场景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且能够实实在在降低租客的使用成本。
摩根大通、高盛、软银等,都曾是为WeWork带去好运的人,融资融资再融资,资金的投入换来了规模的增长。截至今年6月,WeWork在39个国家共拥有777个办公地点。从0开始,如今的规模背后自然有前人的功劳。
但到了上市节点,繁华后的真相才得以被外界窥见。据公开信息,2018年底WeWork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IPO招股书,2019年8月中旬公开向SEC提交了招股书,并于次月启动IPO路演。
数据显示,2019年前6个月,WeWork营收15.35亿美元,净亏损超过9亿美元。财报表现的真相另资本大跌眼镜,WeWork取消了IPO计划,原因是投资者对其商业模式、公司治理以及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表示担忧,上市告吹。
直至2021年,WeWork完成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BowX Acquisition Corp的合并,以SPAC方式成功上市。
从上市至今,WeWork真正在资本市场停留的时间还并不长,但亏损始终与之伴随。
过往数据显示,WeWork于2021年营收25.7亿美元,净亏损46.32亿美元;2022年营收32.45亿美元,净亏损22.95亿美元。上市以来净亏损超70亿美元,股价也已经跌去99%。
空置率方面,截至2022年底,WeWork空置率为25%,今年上半年空置率为28%。
今年4月20日,因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收于1美元以下,WeWork收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发出的违规通知。WeWork表示,该通知不会立即导致公司退市,将有六个月的时间恢复合规。
而据路透社消息,纽约证券交易所8月22日表示,由于WeWork认股权证的交易价格“异常低”,该交易所已暂停其交易,并将启动将其除牌的程序。
未来称不上不清晰明朗,但一切好似已成定局。
风波外的WeWork中国
从过去到现在,WeWork也一直在着手作相应准备,只是略显杯水车薪。
早在2019年,泥淖中的WeWork就曾陷入裁员风波,彼时消息称裁员人数接近约1.4万名全球员工的30%,但最终确认裁员2400名员工,原因是公司致力于削减成本并调整业务规模。
据称,为了调整业务规模,WeWork会优先考虑三个市场——美国、欧洲和日本,并将从包括中国、印度和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撤出,甚至已经考虑在中国等地区的部分市场关闭办公场所。
去年11月,WeWork宣布将撤销美国40个办公地点,今年1月,又再表示将在全球削减300个职位,并视作撤销不符合效益办公室计划的一部分行动。
WeWork从共享办公这一概念起势,到上市后的连年亏损,不免怀疑是行业的问题还是商业模式存在异议?
相较于国际市场上的风波,曾被“割舍”的WeWork中国是另外一番景象。事实上,在2018年7月与2020年9月的两笔投资后,挚信资本取代软银集团成为WeWork中国的控股股东。
在挚信资本控股之后,“WeWork”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成为一家中国公司,包括运营、决策、产品本土化,以及管理的本土化。
今年6月,WeWork大中华区副总裁、北方区、南方区及港台地区总经理全斌在接受观点新媒体采访时表示,“以往决策还在美国,现在我们自己说了算,效率更高,更了解客户,更理解用户需求。”
上海、北京、深圳和香港四个城市,是WeWork中国的核心城市,这几个城市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为了形成规模效应,WeWork中国选择在单一城市多点扩张。
据观点新媒体不完全统计,在上海、北京的项目数量分别为29个和21个,深圳和香港也是重点关注的城市。此外,WeWork中国在广州、成都、武汉、南京、杭州、苏州、西安、台北均有项目落地。全国共计项目约80个。
也因此,近日消息中提到的,“WeWork希望退出不合适和表现不佳的地点”,或许暂时不会在中国市场出现。
在WeWork亏损的同时,亦有其他品牌取得正增长。其中公开数据显示,IWG半年核心利润激增48%,达1.98亿英镑。
此外,观点指数发布的《2023年8月商办与办公空间发展报告》提及,行业遭受质疑之际,也有部分企业正朝着既定的方向持续深耕。
如BEEPLUS和寰图在接受观点新媒体采访中,屡次提及资管模式,IWG作为行业的老玩家持续看好灵活办公模式在中国的增长潜力。
期内优客工场、创富港、创联工场等企业有新增落地项目。其中创联工场1万平方米的新项目落地青岛府都大厦,由创联工场统一招商运营管理。
出租率下滑,租户流失让办公租赁市场持续承压,企业的写字楼租赁部分收入也面临下降的难题。
从WeWork“逃不掉的”艰难时刻到风波外的WeWork中国,也勾勒了共享办公市场的天地。
8月24日,据知情人士透露, WeWork正在召集顾问帮助其进行重组,目前该公司正面临沉重的债务负担和糟糕的财务业绩。
上述人士称,该公司聘请了房地产咨询公司Hilco Global,再次聘请了咨询公司Alvarez & Marsal,并重新聘请了凯易国际律师事务所(Kirkland & Ellis)就其接下来的选择提供建议。
知情者称,WeWork寻求避免依据破产法第11章(Chapter 11)向法院申请破产重组,希望不需要借助法院、在庭外就进行债务重组。WeWork避免破产的能力主要取决于,该司能否终止或重新磋商在高租金市场的大批租约。
此后,据相关消息,一批向WeWork提供融资的美国基金公司,讨论申请破产保护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