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写作业一脸抗拒,玩游戏精神焕发,有时候连吃饭也不肯放下手机……眼下正值暑假,一些家长面对孩子沉迷网络头痛不已。前不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更好为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服务。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相关资料图)
青少年健康上网不仅关乎个体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家庭、民族、国家的未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的低龄化趋势明显。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相对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的未成年人容易沉浸其中,还可能面临不良信息接触、个人隐私泄露、网络违法侵害等风险。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管理,为未成年人筑牢网络保护屏障,势在必行。
图源网络
目前,很多APP都上线了青少年模式,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据调查,2021年未成年人工作日、节假日日均上网时长与2020年相比均有下降,青少年模式对减少未成年人网络依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在实际使用中,青少年模式还面临着使用率不高、功能不健全、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进、退青少年模式只需要一串密码,还只有4位。”有家长吐槽手机中的一款APP,“输入密码就能解除限制,太简单了,这很难起到严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的效果。”又如,一些平台开启青少年模式后,内容枯燥单调,适龄化内容缺失。由此而言,探索更为完善的模式,既是加强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需要,也是满足其正常网络使用的题中应有之义。
需要看到,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如今的孩子们接触网络、使用网络,不仅仅是娱乐消遣,更是必需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因而,对于其沉迷网络,不仅要“堵”,也要“疏”。此次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分龄化设计”,不仅在使用时长管理、下载安全等方面根据年龄提出不同限制,还要求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为未成年人提供分龄内容服务,打造专属内容池。更好匹配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能力和需求,只有“未成年人模式”更“好用”,才能让未成年人愿意“用好”。
有人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沉迷”。从前物资匮乏,孩子们抓石子、拍纸片、跳房子,就地取材都能玩得不亦乐乎。后来家家有了电视机,一些孩子更是从早到晚守在屏幕前,哪怕家长生气了,也要趁他们出门偷偷打开看一会。如今,当孩子们的玩具变成电脑、手机、平板,我们既要尊重其休闲娱乐需求,也要充分意识到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管好”网络空间,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不能简单粗暴“一刀切”,也不能一味放任和纵容。“未成年人模式”是又一次探索,严把内容关,丰富内容池,才能让孩子们快乐上网、安全上网。
网络飞速发展,人们对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态度也在发展变化。不断完善的规章制度,其目的并非为了限制,而是要进行引导,循序渐进培养未成年人正确上网的意识和能力。家长、平台、社会,压实各方责任,凝聚共识,共同发力,一定能为未成年人构筑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帮助未成年人提高网络素养,用好网络技术,为成长汲取更多养分。
这正是:
疏堵结合重需求,丰富内容乐其中。
循序渐进增素养,方使网络为我用。
大家晚安!
(文 | 徐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