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每个工作日的中午12点左右,银发族在社区食堂吃完饭后,在周边上班的年轻人又成为食堂的客人。这类既服务老年人,又为年轻人提供伙食的社区食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社区。“老少通吃”的经营模式,成为社区食堂可持续发展的妙招。
来自媒体的报道称,在昆明一些社区,不少上班一族把社区食堂当做“自家的厨房”,到饭点就习惯性地走向社区食堂,解决“肚子的问题”。本来,社区食堂开办的初衷,是为部分不方便做饭的老年人解决吃饭问题,因而被赋予一个温馨的名字:幸福食堂。
开办社区食堂,因为多数采取“政府+市场”运作模式,通过政府与运营方就运营期限、优惠对象和优惠力度等进行约定,所以具有一定公益性、助老性,老年人在这里就餐享受补贴,显得很实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依靠补贴的办法不一定能长久坚持下去。比如虽然可以在场地、税收等方面获得优惠,但远远覆盖不了维持运营的各种成本,这也是之前一些社区食堂不得不最后关门的重要原因。
这种困扰社区食堂良性发展的问题,或许不经意间就有了破解之道:吸引年轻人来吃饭,固定住这群忠实消费者,以此增加食堂的收入,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可谓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现如今上班的年轻人,总为去哪儿吃饭犯愁。从家里带,不一定方便;总点外卖,费钱不说,吃来吃去也腻味;顿顿下馆子,腰包不答应;自己单位不一定有食堂,就算有也会吃腻,去别家单位食堂,人家不一定对外……找来找去,单位附近的社区食堂真不赖,便捷、卫生、价格便宜。
所以说,原本是为老年人开的社区食堂,却得到年轻人的青睐,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新来的客源,自然成为社区食堂创收的增长点。食堂有了可靠、稳定的收入来源,年轻人找到满意的吃饭处。两个巴掌一拍即合,互相成就、互为支撑,相见恨晚。
当然,两情若要长久,还得多换位思考,尽可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做出相应努力。作为经营者,必须有市场化竞争意识和长期运营规划,科学合理用好政策支持,在服务好老年人的同时,推出适合年轻人消费习惯的菜品,用可口的饭菜、优良的服务、温馨的环境留住年轻食客;对年轻人而言,去哪里都是吃,何不多去社区食堂?这也是一种助老、献爱心的方式。
社区食堂如何既办出公益又办出效益,是社会各界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今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制定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中提到,探索发展社区食堂。目前,各地都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社区食堂发展的路子。希望类似“老少通吃”这样便于操作、管用的办法,不断在实践中涌现,群策群力办好民生工程、幸福工程,解决好广大民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昆明日报评论员责编:毕群编审:符亚丽终审:周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