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仔潭围位于龙南市里仁镇新里村,距离龙南城区10公里,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

清朝中期,居于栗园围的李氏家族人丁兴旺,田土等资源渐显不足。栗园围李氏第十八代孙李遇德携妻儿离开拥挤的老屋来到渔仔潭另筑新居。

围屋门前立有一只硕大的酒壶,凸显出渔仔潭与众不同的客家酒文化。


(资料图)

高耸坚固的围墙,护卫着围屋岁月的安宁。

在渔仔潭,李遇德起先靠纺织养家,后来酿售客家米酒,渐成当地旺户。据传,渔仔潭对面有一条临崖开凿的山路,是关西人去县城的必经之路。一天中午,一名从关西来的中年汉子来到李遇德屋里讨水喝,好客的他拿出自家酿制的米酒相待,那人品过后,大赞这酒入口甘甜、醇香绵长。李遇德怎么也想不到,那人正是当时关西赫赫有名的富商、关西围的主人徐名均。徐名均见李遇德待人热情厚道,便有心要帮助他。于是,徐名均不仅向很多生意伙伴推荐此酒,还特意向知县作了介绍。一时间,渔仔潭米酒成为当地待客送礼的佳酿。李遇德也在徐名均的资助下,扩大酒厂规模、提高米酒品质,生意越做越大。

围屋前热闹的客家婚礼仪式表演,再现了围屋人家男婚女嫁的盛况。

“煨酒”是用谷壳稻草燃烧后的暗火为酿出来的酒加温,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定格。

客家酿酒在当地得到传承和发展,村民用醇香的美酒敬待客人。

客家人选址建围非常有讲究,常选择在背山面水之地,一般都有水口和林木茂密的后龙山。渔仔潭处于濂江河的一个拐弯处,正合“前有照、后有靠”之喻。从定南、关西方向流来的濂江河道到了拐弯处变得开阔起来,河流在拐弯处冲击形成一个数百平方米的深潭。因为每到桃花盛开之时数以万计的青鲤、鲫鱼在潭中逐水产卵,当地百姓称此地为“渔仔潭”。

渔仔潭围南北长55米、东西宽45米,占地2475平方米,整座围屋只有一个朝东开的大门。围屋的四角分别建有一个炮楼。东南角、东北角和西北角的炮楼高12米,而出于防御敌人从山上进攻的考虑,西南角靠山的炮楼比其他三个炮楼高出3米。围墙和炮楼除了都设有葫芦形的射击孔和圆形的瞭望孔,还有少量的方形铁窗。围屋东、西两面每层是12间房,南、北两面每层是9间房,四面三层共有126间房。围屋靠墙的檐口做了水槽,围墙顶端每隔一段设置了一个突出来的漏水口,漏水口的上方是高出瓦面的女儿墙,这种墙头高出瓦面的设计在围屋建筑中非常少见。围门是“三重门”,可防火攻,并且能够承受强大的冲击力。进入大门是一个小院落,院子的一角有一口水井,据传李遇德酿酒的水就取自于此。

来自国外的模特,走进围屋领略客家文化的魅力。

渔仔潭是个山环水绕、风景优美之地。站在围门口眺望,远处的山两端高,中间低,像个笔架,是客家人津津乐道的“笔架山”。近处,是半圆墨池。笔架、墨池的形意地理,暗喻渔仔潭是文脉兴旺之地。2012年,有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到此考察后说:渔仔潭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围屋。

渔仔潭围和新建的围屋小镇周边绿树环抱、环境优美。

近年来,龙南市积极保护、开发利用客家围屋,渔仔潭围成为展示客家酒文化的“客家酒堡”,每个房间分门别类地摆放了中外各种名酒,既作储藏,又作展示。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尝、购买到香甜的客家米酒。距渔仔潭围不远处,一座以围屋建筑为特色的民宿小镇正在崛起,国内知名的静庐阑栅、大乐之野、西坡、过云山居、朴宿等品牌民宿在这里安营扎寨,渔仔潭围成为客家围屋主题民宿的标杆。

(张贤忠/文 叶波 肖鸣 徐丽芸 记者李传材/图)


编辑:谢忠英

值班主任:谢东宸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