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樊邦平 吴聃 摄影报道

“这几名新生儿的病情比较重,今天尽量帮他们联系到住院部的床位;这几名患儿高烧不退,今天务必帮他们挂号到专门的科室,进行治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2月22日早上8时许,暖阳刚刚升起,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潘异便匆匆来到科室的留观输液室,从该科副主任李茂霞手中接过病患名单和交班表后,拉开了新一天的急诊科值班帷幕。

每隔两三日到医院值班24小时,值班第一件事是到留观输液室交接工作,这是近20多天以来,潘异的状态。

潘异正在查房。

12月以来,随着发热病人的增多,各级医疗机构受到巨大的考验。在此情况下,医疗一线的情况如何?群众发热后能否得到及时治疗?医护人员状态如何……这些问题备受关注。12月22日,带着大家关注的话题,记者来到了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急诊科,近距离采访参与一线救治工作的潘异。

顶着压力上,急诊科成为医院发热治疗第二阵地

戴着眼镜,略显斯文,顶着一头蓬松的头发;说话中,带着咳嗽,声音略显沙哑。这是潘异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12月22日上午,见着记者第一面,潘异便向记者打趣:“实在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去理发。”

在众多发热病患中,儿童是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一方面,儿童难以清楚表达病情病史,另一方面,部分药物和治疗手段无法在婴幼儿身上完全实施,这考验着医生的耐性和医疗技术。

潘异正在为患儿做检查。

作为成都最大的儿童医疗机构,今年12月以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为了做好患儿的救治,医院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将本处于发热疾病治疗第二梯队的急诊科推向了最前沿——开始全面接收发热患儿。

随着患儿不断涌入,只有30余名医生的急诊科很快成为全医院接待发热患儿第二多的科室,仅次于发热门诊。

“12月以来,最高峰时期,我们每天至少要接诊450余名患儿,其中超过九成有发热特征。在平日,这里每日的最大接诊量仅为200多人。”潘异介绍,前来求诊的患儿,大多是轻中度发热,且以低龄儿童为主,他们到医院来,一是因为父母不知道如何在家处理,二是可以顺便买到退烧药物。

急诊科外正在候诊的患儿及其父母。

据悉,为了保证科室的正常运转,该科将医师分成了三个梯队,实行三班倒模式,动态保证科室随时有医生坐诊,有医生查房,有医生出诊抢救。同时还实行24小时值班制,每一位医生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全天值班,并作为重要机动力量,支撑科室的其他业务。

“就像经历了一次硬仗,闭上眼全是给患儿诊断的画面。”潘异回忆,12月以来,急诊科便进入了特别时期,作为骨干医生,他每隔两三天便要到医院值班24小时,坐诊之外,还要负责留观输液患儿的走访,以及抢救、出诊工作。

连轴转,依靠润喉片支撑每日问诊50余名患儿

“我看小朋友还有点发热,如果他配合的话,要用温热毛巾给他擦身子哈,物理降温处理每次10—15分钟,不要停,如果给他擦身子不舒服,那就缓一下,慢慢来,有什么不清楚就来问我们哈。放心,今天只要住院部那边反馈有床位了,我们就马上为你办理,现在你们要让孩子多吃点东西,可以少量多餐,营养要跟上。”12月22日10时10分左右,闹铃响起,潘异中断了同记者的对话,急忙赶往楼上的留观输液室,开始了值班的第一次查房。近段时间,他每日问诊的患儿数量有50多个,相较于平时30个左右的患儿数量,节奏必须加快。

图为潘异正在为患儿做检查。

“急诊科的留观输液室仅仅是一个过渡的地方,患儿和其父母在这里待久了难免会有焦虑情绪,我们医生及时过去走动,哪怕是简单地问一问、看一看,患儿父母心情都会好很多。”潘异告诉记者,为了及时关注到患儿的病情,并时刻叮嘱父母按照医学要求做好孩子的照料工作,12月以来,他和同事们将查房的频率从每天三次提高到了四次。

在提高查房频率的同时,还得保证坐诊的效率。

12月以来,由于就诊患儿增多,为了接诊更多的患儿,潘异和同事们不得不压缩午饭时间,取消午休时间,在岗位上连轴转。12月中旬,潘异也高烧至39度,经过两天休息,身体稍微恢复后,他便马上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记者了解到,愈后第一时间返岗的还不只是潘异。“现在大家基本都恢复了。”潘异告诉记者,“我们随身都携带着润喉片,说话累了就赶紧含上一片润一润。”

“过去的20多天真是一段特殊的时期,也是一段备受煎熬的日子,但挺过去之后便是阳光明媚,现在前来挂号的发热患儿数量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潘异坦言,随着各类救护力量的介入和群众自我救护知识的积累,他相信,大家的生活很快就会回到常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