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够惨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做一个可做可不做的面部美容,结果搞得自己险些丧命。
事情是这样的,空姐小杨在西安一家美容机构,给左右两边额颞部注射了7ml玻尿酸之后,头右边一直特别疼,之后开始长红色的斑。小杨到美容机构求助,对方给她打了溶解酶,然后在长斑和头痛的部位进行扎针“放血”,一共扎了200多针。再后来,她走路的时候,右耳突然就流出血来了,惊恐的小杨最后到西安市中心医院看诊,医生诊断为玻尿酸打到了血管里,造成右侧颞部栓塞。
事件的处理则是,涉事“医生”神秘消失,美容机构称对“医生”信息一概不知,但可以代表机构谈和解。
该区卫监所的回应则是,该美容机构是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涉事“医生”尚未找到,目前无法确认是否合规。
类似似的情形,当然不是一个本可避免的意外。
比如,今年2月13日,央视焦点访谈的一篇报道,就提到小雪被自己认识没两年的服装店店主忽悠着,以1000元一针的价格在酒店里打了6针玻尿酸,然后注射到了血管里,造成中央动脉堵塞,留下了终身残疾。又如,王女士在家里接受了朋友美容针注射,20万元打了20多针,最终毁了容。
企查查信息显示,当前,国内与“玻尿酸”相关的行政处罚已超900条,且呈现逐年快速递增趋势,其中2018年相关案件仅为16条,但到2022年玻尿酸相关处罚案件已达397条,5年增长超24倍。
当然,美容业的乱象,不只玻尿酸,还有整形、肉毒素,等等。
这里头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很多,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医疗资质的问题。小雪和王女士的遭遇,从地点来看,给她们注射美容针的大概率是没有医疗资质的。小杨碰到的美容机构无疑是有医疗资质的,但所谓的“医生”,很有可能是虚假的;即便“医生”和机构都有相应资质,明显,水平是严重不过关的,连及格线都没达到。当地卫生部门的态度也颇为耐人寻味,涉事“医生”突然失踪,这么明显的猫腻,就只能干等着?
二是产品虚假的问题。据艾瑞的一份调研,88%的医美用户认为自己使用的是正品,但是具体到肉毒素,半数的用户都曾使用过未经药监局批准的 不合规药物。令据焦点访谈的那篇报道,有的肉毒素实际上是用红蝎毒素、蛇毒肽等化妆品原材料冒充的,它们常用于涂抹式化妆品的生产,注射之后身体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利润也是惊人的,一瓶假冒肉毒素生产成本只有几毛钱,但到了下级经销商手里就达三五十元,到美容院的价格是几百元,最终到消费者手里可能就要上千元。
三是从业人员的资质和水平的问题。你能想象吗,一个没有任何医学基础的人呢,培训个八九天半个月,就可以给人进行整形和美容?而培训的所谓讲师,也是没有啥专业水平、没有相应资质的半桶水。
以上几点综合起来,这一行,出问题是必然,不出问题是运气。
本来嘛,所谓的医美,其实应该算是一个小众的行业,主要针对先天缺陷和后天受损的人群,存在于某些公立医院的某个科室。
绝大多数的人,真要想兼具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话,其实更多应该在饮食起居、精神塑造、衣品妆造等方面下功夫。
但,架不住这种轰轰烈烈、快捷变“美”的氛围,虽然问题频发,但医美依然还是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大街小巷,抬眼看去,都能很容易的找到所谓的医美机构。
一些渴望变“美”的女性面对网上往下铺天盖地的宣传,往往脑子一热就去了,妄图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收益。殊不知质能是守恒的,一切都暗中标好了价格,其代价可想而知。
市.场.经.济之下,一切都有了价格,容貌也不例外,客户的好评度就是“商品”的价值。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特别是短视频的兴起,一波人利用自己的“颜值”吃到了前期的红利,这种关于容貌的焦虑,自然会传导到线下——毕竟买家有意见,“商品”怎么能不调整呢?同时资本利用无处不在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对美的定义。原来,朴素、自然、健康是美,现在的所谓“美”,仿佛都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
在这背景之下,医美行业自然兴盛,由于监管的缺位,也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出现各种乱象,就成了自然而然。
这本来是一个不该存在的行业,却如此兴盛,这才是最值得奇怪的事。
那些想变美的人,在冲动之时真该问问自己,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健康,问问自己天下究竟有没有一劳永逸有没有免费的午餐?
不要一不小心又去鬼门关走了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