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4场)“绿色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专场举行。红星新闻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成都市大力开展河湖水生态治理,锦江国控黄龙溪断面水质连续36个月保持在III类及以上,水生生物增至920余种,水鸟种数由2017年的36种增长到75种。


【资料图】

优良水体率由68.2%提升至100%

“夜游锦江”等深受喜爱的水生态产品正加速呈现

在开展河湖水生态治理方面,成都市水务局二级巡视员龚志彬表示,成都统筹开展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推动完善涉水专项规划、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创新性提出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有序推进天府蓝网建设。

成都实施污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全面推进排水管网普查和源头治理,已普查市政排水管网1.63万公里,治理重大病害2153公里;普查排水户2.17万个,治理1.18万个;全市已建成市政排水管网2.24万公里,生活污水处理规模达522万吨/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龚志彬介绍,成都严格河湖生态空间管控,目前已完成106条重要河道3720公里岸线及232座水库管理范围划定工作,严格执行《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定期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建立河湖管理联动机制,河湖“四乱”整治、长江十年禁渔、河湖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成都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优良水体率由2017年的68.2%提升至2022年的100%,且一直保持至今。锦江国控黄龙溪断面水质已连续36个月保持在III类及以上,水生生物增至920余种,水鸟种数由2017年的36种增长到75种,“夜游锦江”等一批深受市民喜爱的水生态产品正加速呈现。

全国首次提出观雪山气象指数

以及赏雪、露营、骑行等系列旅游气象指数

成都特殊的地理地貌和复杂多变的天气气候,造就了既有高山,也有平原,还有丘陵的多样化生态环境,也催生了观雪山、露营赏星空、绿道骑游等旅游“打卡”项目。

成都市气象局副局长廖新运介绍,近年来,成都初步建成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站网,涵盖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毫米波云雷达等专业监测站(81个),实现全域生态气候诸多要素实时连续监测。同时,在15个点位建成生态气象景观站,向社会公众实时公布成都生态气象景观。今年以来,还建设了45套赛事场馆气象观测站、20套通勤交通气象站、20套大气电场仪、4台激光测风雷达,实现各场馆、主要交通沿线气象要素全覆盖。

成都积极探索公园城市生态气候价值转换,挖掘优质生态气候资源。例如,邛崃市、大邑县、蒲江县先后创建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避暑旅游目的地”等国家级生态气候品牌。同时,丰富优质生态气象服务供给,推出特色旅游气象服务。在全国首次提出观雪山气象指数,推出赏雪、露营、骑行等系列旅游气象指数。

此外,成都积极建设完善温江国家气候观象台,对气候系统多圈层及其相互作用进行长期、连续、立体观测。同时,立足超大城市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智慧服务,立项实施超大城市极端天气预报水平与应对能力提升项目,打造科技创新发展先行示范,与中国气象局共建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支持高水平气象人才引进和高科技产业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吕佳羽

编辑 成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