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举世瞩目的科研明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却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他隐姓埋名十七载
只为给新中国造出核武器
他就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
1998年12月10日
王淦昌逝世,享年91岁
今天,缅怀王淦昌
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本科生
曾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25年,18岁的王淦昌心怀
“科学报国、振兴中华”之志
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本科生
△1929年,王淦昌在清华园。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
王淦昌前往德国留学,继续研究物理
他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
常常在研究室待至深夜
1932年,王淦昌听完一个学术报告会后
对报告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结论
提出了质疑
同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
欣喜万分的王淦昌
两次向导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却被导师拒绝
之后,英国物理学家
采用了与王淦昌类似的实验方法
发现了中子
获得了193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王淦昌第一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左二为王淦昌
1942年,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刊登了
王淦昌的《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
这篇论文引起了轰动
由于国内实验条件有限
他未能付诸实践
1953年,美国科学家莱茵斯
受到这篇论文的启发
第一次在核反应堆中捕捉到了中微子
在199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王淦昌又一次错过了
1959年,王淦昌带领研究小组
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震惊世界
当时外界认为
王淦昌获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但他选择了放弃
受命回国秘密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并改了名字
王淦昌变成“王京”
他说:“我愿以身许国”
1960年,面对国家的迫切需要
王淦昌毅然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
转向核武器研究之中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为研制核武器改名时
王淦昌毫不迟疑写下了“王京”
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
从那以后,科学家王淦昌“音讯全无”
大漠深处多了一个叫“王京”的研究员
甚至连他的家人
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做什么
50多岁的王淦昌
是试验基地里年纪最大的科学家
他克服艰苦条件,所有试验亲力亲为
经常是一个馒头一杯水
吃完就立刻投入工作
△王淦昌的木箱,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961年到1963年
王淦昌领导了上千次
原子弹起爆装置的炸药爆轰试验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王淦昌随着沸腾的人群从掩体里跑出来
激动地挥动着双臂
流着热泪欢呼:
“成功啦!我们成功啦!”
此后,王淦昌又秘密参与了
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8年
王淦昌告别了“王京”的身份
回到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从1961年到1978年
王淦昌“隐身”17年
用实际行动践行以身许国的承诺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大漠归来,王淦昌已白发苍苍
但他依旧心系科研
1986年3月
为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王淦昌会同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
提出“863”计划建议并获中央批准
“863”计划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
促使发展高科技成为
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除了搞科研
王淦昌还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
1982年,王淦昌把获得的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000元奖金
全部捐献给原子能所
他在信中写道
“我自愿将奖金全部捐给原子能所中、小学
愿娃娃们茁壮成长
好为原子能事业多做工作”
1999年,王淦昌被授予
“两弹一星”元勋功勋奖章
然而,他却没能亲手接过这份荣誉
1998年12月10日
王淦昌逝世,享年91岁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
王淦昌用一生书写了
一个中国科学家的无私与担当
致敬国之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