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山东是文化大省,在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承担了打造长城、大运河、黄河三大公园(山东段)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山东坚持守正创新,深耕人文沃土,先后印发长城、大运河保护规划,出台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新高地行动计划,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通过山东宣传思想战线大调研,发现很多地方在具体推进落实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主动参与少,公园规划建设中,省级大项目推进很具体,但越到基层责任传导越层层递减,特别是县乡村一级,往往存在认识模糊、定位不清、职责不明的问题,很多地方不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基层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群众普遍反映缺少参与感;二是资源系统挖掘浅,对大量散落在村落、民间的民俗文化、非遗资源、特色景观等挖掘不够,相关交通、旅游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以点串线、以线锻带的功夫下得不足,与全域全面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目标相比有很大差距;三是文化展示体验弱,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得不够,一些项目就保护而保护、就建设而建设,或者就文化讲文化,没有把传承创新、展示体验、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做成一篇文章,群众精神文化获得感不强,对社会和经济带动溢出效应不明显。

针对以上问题,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山东结合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加强全局性策划,明确提出打造“四廊一线”,即全面推进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建设,推动形成国家文化公园引领、文化交通线贯穿、文化体验廊道示范、文化片区支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发展格局。

一是点面结合,做强廊线建设。体现在面上,制定《关于建设文化体验廊道 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计划(2023—2025年)》,以“四廊一线”整合全省文旅资源,支撑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和内涵建设,贯通轴线内外曲阜、淄博、泰山、崂山昆嵛山四个传统文化片区和沂蒙、胶东、渤海、鲁西四个红色文化片区。具体到点上,在文化廊线上选取重点村落,分类实施一批古村落保护项目、自然村落修缮项目、乡村文化振兴项目,今年推出130个重点村和200个重点项目,充分调动沿线和周边县乡村工作积极性。

二是交通先行,做实基础配套。充分利用建设交通强省山东示范区的重大机遇,以廊道为轴线,连通交通节点、高等级公路、干线道路和铁路,打通两侧交通“毛细血管”,建成高品质的汽车自驾游、铁路环线游道路,做到串珠成线、串村成带,既方便游客走进来,又利于农产品走出去。同时,合理布局一批自驾营地、服务驿站、休闲步道,打造一批研学基地、艺术创作基地、文化客栈、精品民宿,让广大游客来得高兴、游得开心、流连忘返。

三是拓展内涵,做深展示功能。加强高水平项目策划、招引和建设,集中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展示带、生态环境建设展示带、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应用服务展示带、区域协调发展展示带、文化“两创”和美德山东信用山东建设展示带等“十大展示带”,赋予国家文化公园和廊道建设多重功能和内涵,真正成为文化传承展示的新窗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四是贯通融合,做活文化体验。突出体验感、参与度、沉浸式,深度挖掘“黄河大集”“手造村”“非遗村”等地方特色和乡村民俗文化,连通重点景区、遗址遗迹、古城古镇古村等节点,汇集“山东手造、山东智造”优质产品,打造可看、可玩、可吃、可购的大众化生活化文化旅游线路。在此基础上,带动推进全域乡村旅游,把廊道村庄的历史遗存、传统文化转化为村史记忆展陈,转化为乡村小戏小剧,转化为研学解说和文化故事,转化为文旅体验点位,丰富沉浸式互动式文旅体验场景。(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冯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