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最终的落脚点是在农村基层。近年来,如东县在不断落实管护责任、完善管护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以村(社区)为切入点,着力探索符合如东实际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新模式。


(相关资料图)

2022年,在全县25个村(社区)开展了农村公共空间治理试点工作,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作为六大试点任务之一,致力在完成公共空间治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模式。各试点村(社区)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及任务清单,县发改委联合县交通、水务、农业农村等部门负责指导推进。在村级投入一部分的基础上,镇级进行资金配套,县级根据试点完成情况设立奖补资金,切实保障充足的经费来源。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总结形成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典型案例10篇,逐步积累了一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效。

突出治理先行,打造乡村管护新样板

按照“先整治,后管护”的工作思路,各试点村(社区)对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清单,梳理排查出需要进行整治的任务清单,对老旧破损设施进行更新维护的同时,围绕“水清、路畅、岸绿、景美”的目标,重点对路、河等基础设施进行整治。实力较强的村实行整村推进,实力较弱的村实行区域试点先行,针对性地选择沿线居民较多的路、河,大力实施路田分家、河坡退界、环境治理。在完成整治的基础上,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最终达到“整治一片、管护一片、成效一片”的效果,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村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一年来,累计完成道路整治59条计136.5公里,河道整治20条计31公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整治300多宗。

突出数字赋能,探索精准管护新路径

农村基础设施面广量大,如何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是关键。曹埠镇上漫社区在南通市率先建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智慧管护平台”,将全社区13类1700多个基础设施逐一贴上二维码标签并录入管护平台,社区居民及网格员发现问题后通过手机终端定位上报,网格长社区书记对上报问题及时签批,小问题做到当天处理反馈,大问题两委班子现场拍板拿出方案。自智慧管护平台投入运行以来,社区第一时间解决上报问题29项,深得老百姓夸赞好评。长沙镇陆河村建成“智慧乡村5G云平台”,融合智慧党建、基础设施管护、三务公开、综合治理等十余项功能,推动将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纳入乡村治理统一管理。其他村(社区)通过安装高清摄像头、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辅助,及时发现问题,减少人力成本,提升管护效率。

突出群众参与,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谁受益,谁管护”,鼓励和发动群众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年来,多数村(社区)都建立了“积分制”管护制度,重点围绕路、河等设施,实行“河路入户”,分段分区与群众签订管护协议,由村制定管护评比方案,组建考评小组,每季度开展考核评比,实行量化赋分,根据积分情况兑换奖品和荣誉。在此基础上,各村因地制宜,进一步创新管护模式。大豫镇强民村蔬菜种植加工户较多,苴镇街道何丫村南美白对虾养殖户较普遍,两村分别推进与蔬菜种植加工户、对虾养殖户签订管护协议,通过考评在土地流转、项目扶持等方面实行奖惩,有效遏制了农业生产垃圾污染;丰利镇凹桥村在河道沿线试点栽种枇杷树,双甸镇石甸社区在道路两侧种植景观树,由村或村经济合作社出资栽种,由农户实行养护,形成经济效益由村或村经济合作社与农户进行比例分成;城中街道潮墩村、袁庄镇孙庄村鼓励养护人承包养鱼,同时将河道交给其管护。“以树养路、以树养河、以渔养河”不但减轻了村级管护负担,也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农村人居环境又得到了有效提升,“三赢”局面深得广大村民欢迎。

试点工作开展一年来,在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基层群众中营造了浓厚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氛围,管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也为下一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23年,如东县将继续结合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深入推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谢文杰)

编辑: 徐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