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发展农业生物育种技术,是提升种业竞争力、破解重大风险挑战、赢得战略主动的现实需要和迫切需求。当前,我国转基因作物在生产上有品种、发展上有需求、应用上有保障,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恰逢重大发展机遇,我们应当牢牢抓住机遇推动生物育种发展再上新台阶。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水平已步入跟踪、并跑和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建立了较完善的农业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农作物保存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等基础研究位居国际前列,杂种优势利用、倍性育种、诱变育种、分子育种等关键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选育的动植物新品种基本满足了农业生产需求。我国已经形成了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的创新格局,实现了由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转变,由此显著提升了我国生物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实现了关键基因自主可控。针对抗病虫、抗逆、耐除草剂、高产、品质改良、资源高效利用等重要农艺性状,克隆功能基因和调控元件6000多个,获得重大育种利用价值新基因400余个。其中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高产优质、抗病抗虫、耐逆和资源高效利用的新基因396个,并且均已应用在新品种培育上。目前,我国水稻基因克隆研究位居国际领先地位,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基因垄断,为生物技术育种储备了丰富的基因资源。二是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构建起了主要农作物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水稻和棉花转化体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粳稻、棉花转化效率分别提高到85%和20%以上,小麦转化效率提高到23%,玉米、大豆转化效率分别达到10%和6%以上,从而解决了玉米、大豆、小麦等优良品种遗传转化的“卡脖子”技术瓶颈。此外,基因编辑、智能不育系、基因表达调控等领域研究及应用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三是研发储备了一批重大产品。我国转基因产品从少数物种逐步拓展到主要农产品。抗虫棉实现商业化种植,国产抗虫棉市场占有率达99%以上,减少农药使用65万吨,带动新增产值650亿元,走出了我国转基因棉花自主创新的道路,是转基因育种产业化的成功典范。截至2022年4月,11个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3个耐除草剂大豆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其中1个耐除草剂大豆获准在阿根廷商业化种植并获得国内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安全证书。抗虫水稻研发国际领先,已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和美国进口许可。抗旱节水小麦可提高水分利用率达15%以上。一旦时机成熟,这些成果储备可实现产业化应用,为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提供科技 保障。四是转基因大豆玉米产业化应用试点有序推进。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决策部署,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应用进入试点阶段。统筹转基因大豆、玉米产业化应用试点,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病虫草害等瓶颈问题,有利于形成配套的技术与政策体系,有利于缓解大豆、玉米争地和大豆进口压力,是整体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选择。试点的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品种高耐受草甘膦,可增产10%以上,节省人工成本50%,节省除草剂50%,含油量达22%;试点的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品种,抗草地贪夜蛾和玉米螟,耐受草甘膦,可增产10%以上。试点地区统一供种、统一田间管理,专种专收、专储专用。通过试点,充分验证了转基因品种特性,展现了增产增效及生态效果,进一步完善了生产配套措施,完善了法规配套性和操作性,常规化种植条件基本成熟。来源:《科学认识转基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