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刘增舰

最近和一位基层干部聊天,他有点郁闷:两个多月来忙着落实街道整治工作,把原来灰头土脸的街道两侧改造为传统文化主题的景观墙,又紧盯施工进度,又协调各个环节,终于把活儿干完了。每每打量变得又整洁又美观的街道,他总以为会得到居民的交口称赞,没想到反响平平。“真挺累的,咋就没有预期中的好评呢?”

事没少干,群众为啥不点赞?一位居民一语中的:“因为干的不是我们最想要的。”

工作干得好不好、好事实事办得怎样,最终要看群众的实际感受。这位干部所在的街道,大都是老旧小区,居民最头大的两件事,一是停车难、二是管网老化导致的暖气不热问题,反映过多次,一直悬而未决。干部费心费力打造的文化景观墙,就像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怎么看都看不够;居民说,好看是好看,但我们最犯愁的两件事解决不了,要这么好看的东西做什么?

“干的不是我们最想要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无外乎三种。

不知道群众想要啥,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感受。以自我为中心,单凭主观臆断想当然地去办好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样自然就缺乏针对性,很难切中群众的需求。坐在办公室里,看到别的地方搞了个什么,就照搬照抄、复制移植。到下面转一圈,脚走出去了,心却没有沉下去,“一线问诊”的脉把得不准,自然落得个隔靴搔痒。

心里清楚群众想要啥,但不愿意啃硬骨头。一些群众痛点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难点多、困难多,有些是体制机制障碍、有些涉及到利益纠纷。但是,这并不能成为视而不见的理由,也不能借此翻箱倒柜给自己找借口。困难就在那里,不去解决,群众的期盼就只能停留于期盼,成不了可触可感的现实。

跟群众想要啥比起来,更关心“看得见”的政绩。啃不了硬骨头,一是既缺乏担当和勇气,也缺乏能力和水平;二是私心杂念重、真情实感少,没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自己的大事心事。给小街巷打造个景观墙,麻烦少、用时短,效果直观可见,既能拍个小视频在微信公号上呈现一下,也方便在部门工作总结中好好写上几笔。这样的“好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跟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相比,显然是办偏办虚了。

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归根结底是如何摆正“我”与群众的关系。要剔除 “我”中的私心杂念,“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把感情融进去,才能把实情摸透、把症结找准、把办法想好、把好事办实。带着一片真情,用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去化解千难万难、温暖千家万户,群众怎么会不点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