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县潼江河谷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资料图)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绵阳观察 郭超英
12月13日,刚刚从浙江省衢州市返回三台县的台沃香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敬永海,忙着联系忂州代理品牌客户近期来绵阳考察。
在为期4天的“天府乡村”公益品牌产品推荐销售周(衢州分会场)暨“绵品出川”衢州行中,该公司在展台上展示的7款200余公斤中高端大米样品被抢购一空。
“想不到衢州市民这么热情。”敬永海告诉记者,每斤售价12元的高端大米最先卖完,消费者看重的不是价钱,而是公司绿色、有机、安全、优质的产品。
面对无货可卖的尴尬,敬永海并不担心,他告诉记者:“我们不是来卖东西的,而是来卖品牌的。”展销期间,已有两家衢州本地代理商明确表示要来绵阳考察,而他们看重的正是该公司完善的全产业链生产链条。
绵阳江油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选好品种
从源头做强农业
绵阳地形多样,有平原、丘区和山区,农业产品、特色、优势各不相同,但也由于分散化,制约了绵阳农业的发展。做大做强农业,绵阳选择从产业源头入手。
12月1日,记者刚走进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就被一楼展厅摆满的“成绩单”所吸引。一面面奖牌、锦旗背后,是绵阳推动科技创新在种业领域的收获——绵阳自主研发并经国省认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达70余个,获得科技进步奖20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农业产业链较长,要提升终端产品的“含金量”,种植养殖、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各环节都不能有“短板”,上溯源头,关键在种业。
由此,绵阳将现代农业发展的破局之招选在种业方面,发挥绵阳在相关科技领域的优势,从产业源头开始筑牢根基。
目前,绵阳农业科技方面的合作伙伴包括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农大、西南大学等,专家(院士)工作站达3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冯光德实验室)、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实验室8个。
以生猪为例,三台县是全省生猪调出大县,每年出栏生猪近120万头,净调出育肥猪60万头、仔猪60万头、种猪10万头左右。瞄准生猪种业高地,三台县采取“校地合作、校企攻关”联合协作模式,推动明兴农业、铁骑力士等3大国家核心育种场加入全国基因组联合育种计划。同时,启动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项目,做大川繁猪生物科技,加速建设1200头国家级共享种公猪站,针对当前四川种猪和商品猪市场以外种猪为主的情况,通过对本地黑猪进行基因组测序,开发利用本地猪的优良基因,打造自主的川系种猪品牌,与外种猪实现差异竞争。
三台县明兴科技国家核心育种场。
育优品质
农产品品质标准化
近日,三台县景福镇宋观庙村的几名村民从鱼塘里捕捞出上百斤泥鳅,为第二天制作泥鳅酱、泥鳅干等产品做准备。
这里是当地水稻泥鳅共生有机生态产业园,建设养殖水塘37口,年产泥鳅20多万斤,年销售大米500多万斤,并利用村置业股份合作社的优势,修建起占地4000平方米的水产品加工厂,推出泥鳅酱、泥鳅干、小鱼酱等系列产品,年综合产值突破1000万元。
随着生态产品的定位被市场认可,当地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7000余元增长到现在的33000余元,村集体经济从0元增长到近20万元。
保障品质的关键在于标准化。推动小、分散的传统农业升级,绵阳的路径是“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推广应用“以种定养、以养定种、种养循环”的产业循环模式,包括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种肥同播等绿色生产技术也得到推广。
通过标准化流程操作把控农产品品质,让农产品生产由过去的“凭经验”变为现在的“凭标准”。
在北川县,当地将“茶产业”作为突破口,成立了县茶产业发展中心,编制茶叶全产业链规划,以促进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园区也为推广科技创造了便利。今年以来,各类科技服务团队共开展培训200余场,组建专家技术团队127个、选派科技特派员147名,培训农民5.86万人次。
据绵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已制定现代农业园区“一园一策”提升行动方案,目前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07个,正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
三台县麦冬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
做强品牌
从田间直抵沿海市场
一天发货33吨麦冬,绵阳益现添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仓库的麦冬都卖空了。
自11月3日从“绵阳造”苏州行返回绵阳到现在,合作社负责人罗文相一天都没闲着,5200万元的订单,让他连参加这个月在成都举行的“第八届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都顾不上,合作社上下都在加班加点完成决明子、瓜蒌等货物订单。
同样是瓜蒌产品,在省内每公斤售价为44元,运到江浙一带可达52元。秘诀在于合作伙伴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技术——采用组培快繁技术,让瓜蒌个头大,产量高,病虫害少,籽粒饱满。然而,让品质优势转变为产品溢价,关键还在于品牌与渠道。
打造品牌,开拓外地蓝海市场。近年来,绵阳市大力实施品牌建设“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目前“三品一标”农产品达626个,打造出“涪城麦冬”“涪城蚕茧”等地理标志农产品28个。
同时,借助绵阳市“三推”活动(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的东风,绵阳市委主要领导带队,绵阳特色农副产品“组团”到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沿海地区“抢滩登陆”。
靠近目标市场,近距离与当地消费者、商超渠道沟通,绵阳特色农副产品很快克服“水土不服”,抢占市场先机。
今年6月、8月、11月组织的三场“三推”活动,有16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80个系列产品参展,实现绵阳农副产品线上线下销售9428万元,签订正式合同96个、签约金额超7亿元。
安州区水稻制种生产示范基地。图片均由绵阳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