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走进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黄花乡水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手套加工车间,室外寒意阵阵、室内却暖意融融,十几台全自动手套编织机正在高速运转,不到3分钟,一只手套就织好了。

这只是崇信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崇信县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坚持党委推动、乡村主抓、政策扶持,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改薄倍增”行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奏响了强村富民的新乐章。

党建引领  提升基层堡垒战斗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班子,特别是要选优配强带头人。这几年,崇信县将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把致富带富能力强作为选配村党支部书记的重要标准,通过在外出能人中引进一批、现任干部中调整一批、致富大户中推荐一批,共选拔36名致富能人任村党支部书记。沟老村党支部书记杨国良,便是其中一员。

冬寒料峭之际,木林乡沟老村手工挂面作坊一片繁忙景象,师傅正忙着用筷子抻面,晾晒架上挂满了长长的挂面,丝丝分明、细密雪白,散发着浓郁的面香。

“目前,我们沟老村有手工挂面个体小作坊5处,手工挂面产业已成为助力沟老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沟老村党支部书记杨国良介绍。

今年,木林乡抢抓乡村振兴的政策机遇,创办农民创业孵化园,把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园区产业链构建深度融合,培育了木林“支部+公司+产业”助推产业发展和沟老“支部+合作社+农户”助推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手工挂面、小杂粮、蜂糖酒作坊等实体项目,有效推动全乡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特色产业不仅让农户的口袋鼓起来,更让村民的美好生活有了源头活水的滋养。黄寨镇白新庄村是崇信县有名的养牛大村,镇上立足产业优势,扶持白新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建办了集肉牛分割、排酸、速冻、冷藏、包装、销售于一体的红牛分割厂,实现链式发展,带动集体经济增收。

“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加工肉牛800头,预计村集体年收入增加50万元以上,可吸纳全镇1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养殖大户加入牛产业联盟商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每头牛可实现保底收入300元,养殖大户每头牛保底收入200元。”白新庄村党支部书记张亚东掰着手指算了一笔经济账。

……

崇信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使强村富民产业遍地开花。“支部更有凝聚力,村庄更有精气神,村民更有归属感。”崇信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新科说道,“今后,我们将持续探索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广大农民持久享受改革红利。”

多元经营  激活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仅仅依靠老思路、老办法是不够的,只有创新思路,才能让村级集体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崇信县探索形成了产业助收、实体营收、农旅增收、服务创收、项目促收“五类”多元化发展途径,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让沉睡资源活起来,走“产业助收型”发展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各方资金,培植和扶持企业上规模、上等级,增强竞争能力,做大做强集体经济。

让经济组织转起来,走“实体营收型”发展模式。采取集体自办、招商引资、能人领办、入股联营形式,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各类经营实体,搭好台、筑好巢,引进人才来“唱戏”,持续扩大经济总量,增加集体收入。

把农文旅资源融起来,走“农旅增收型”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各村现有的各类土地、产业、民俗、文化等资源,在吃、住、行、游、娱、购等配套服务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实现农民致富和集体增收。

让闲置土地种起来,走“服务创收”发展模式。立足村落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走“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的产业发展之路,既能解决村民就近就业,又能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好基础。

把实体项目用起来,走“项目促收型”发展模式。科学编制省级扶持项目方案,在锦屏镇赵湾、木林乡沟老、黄花乡水磨等9村,实施中蜂养殖、红牛养殖、手工挂面、手套加工等实体项目,稳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村民收获着喜悦,满载着幸福,更升腾着新的期盼和梦想。

健全机制  激发村级内生发展动力

为不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崇信县从上下联动、资金投入、动态监管、激励考核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乡村干部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

同时,制定出台《崇信县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规划(2022-2025年)》《崇信县“一村一策”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改薄倍增”行动实施方案》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全面推行领导包抓工作机制,构建起了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农业农村、财政、乡村振兴等相关部门统筹推进,乡(镇)、村具体落实的责任体系,推动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向村级聚集,有效防止村级集体经济“体外循环”。

不仅如此,为充分调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崇信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三位一体”综合考核范畴,与村干部报酬发放、乡镇领导班子政绩考核挂钩,激发了乡村两级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亮眼的“成绩单”。今年前三季度,全县79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87%,村均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8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作者:王红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