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前隍村地处丹徒区宝堰镇最南边,属茅山老区,下辖9个自然村、40个村民组,全村1157户,共3749余人,以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为主,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

“我们村有4880余亩耕地,近年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与政策优势,多路径开拓村集体经济。”前隍村党总支书记张超说,主要从盘活闲置资源、精准结对帮扶、投资项目增收等方面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助推村集体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固稳乡村振兴底盘。

盘活闲置资源,以“存量”换“增量”。前隍村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收益却不高。为盘活资源,以存量换增量,前隍村对全村闲置土地、房屋等集体资产进行充分摸排,梳理出村级闲置资源。比如,多年前流转的一块1000多亩土地,数年前就已闲置,目前正通过相关程序收回,然后盘活,以提升集体收入。

精准结对帮扶,以“质量”换“销量”。“以往产出的粮食没有地方出售,好在政府政策支持,现在粮食有了销路,我们的‘钱袋子’也鼓了。”前隍村村民说。前隍村生产的南粳46等大米,品质优良,却苦于销售不畅。“通过镇江市教育局、康复医院等精准帮扶,我们村的优质大米给村民带来了稳定收入。”张超介绍,2022年前隍村成立稻米合作社并将村大米、菜籽油纳入宝堰镇农业品牌,依托精准帮扶,村民口袋越来越鼓。

投资项目增收,以“输血”转“造血”。近年来,前隍村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变“输血”为“造血”。在镇江高新区、宝堰镇分别投资标准化厂房,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联合团结村,投资高端菌菇种植大棚,预计明年可收益。

另外,前隍村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沿延茅公路两侧“留白”200多亩土地,将来用于好的项目,为村级产业发展留下“伏笔”。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今年,在镇江市教育局帮助下,搭建了乡村舞台,以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童芷玲 袁储君 辛正)

编辑: 钱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