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是以“香榧树-梯田-林下作物”复合高效为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已有2000多年历史。遗产地位于会稽山腹地,集中分布在诸暨市、嵊州市、绍兴县交界地带。现有香榧基地30万亩,是我国香榧的主产区。嵊州市谷来镇古香榧群区域生态环境良好,香榧和粮食等作物复合栽种

香榧是一种坚果,呈橄榄形或梭形,基部有两只对称榧眼,外壳薄、棕褐色或棕黄色、棱纹浅而光滑;内种皮黑色易脱;种仁饱满,色泽金黄;肉质香酥爽口,回味鲜浓。香榧含有丰富的油脂、蛋白质、氨基酸、矿物元素和多种维生素。


(资料图片)

在浙江绍兴的会稽山脉深处,海拔200—800米的山地上,生长着十万余株古香榧大树。它们,生命绵延千年,是活着的农业文化遗产,是古文明智慧结晶。

千年之前,绍兴先民将野生榧树人工选择、嫁接栽培成可食用的优良品种“香榧”,并围绕香榧树建筑鱼鳞坑,开辟梯田,榧林下间作茶叶、杂粮、蔬菜、牧草等作物,构成了“香榧树—梯田(鱼鳞坑)—林下作物”农业系统,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带来高经济效益。

这一独特的山区土地利用模式,和香榧古树一起,在当地榧农的生产实践中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香榧果被当地榧农称为“三代果”。第一年发芽分化,第二年开花结果,第三年果实成熟。芽、花、果三代同堂,必需人工上树采摘。每当金秋香榧成熟季,当地老百姓架起蜈蚣梯,一上树就是大半天。

古香榧群林下普遍间作或套种茶树、蔬菜、豆类以及小麦等粮食作物,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丰富的农林产品,形成古香榧群复合经营体系,而以“稽山古榧”为代表的香榧是最具特色的核心农林产品。

这里的古香榧群,起源于唐代以前,扩大栽培于宋代,在元、明、清三代种植规模得到发展。现在核心区有香榧大树10多万株,其中千年以上的古香榧树有数千株,百年以上的有7.81万余株。

2000多年前,绍兴先民从野生榧树中人工选择和嫁接培育成了香榧这一优良品种。因经过人工嫁接培育,现存古香榧树基部多有显著的“牛腿”状嫁接疤痕。古香榧树历经千年仍硕果累累,堪称古代良种选育和嫁接技术的“活标本”。

会稽山古香榧群拥有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

会稽山区地处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的影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香榧四季常青,树冠茂密,能减缓降雨的影响程度。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榧农利用梯地的形式,或在陡坡上插上竹栏,或者累积石块构筑鱼鳞坑、树盘、梯田等进行拦截,堆砌的石块所形成的榧林梯地,可以在较小程度上或完全不破坏原有的植被环境,并形成了古香榧群中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

古香榧群拥有庞大的林冠层,在大气与地表之间调节温度和湿度,形成了林内小气候,林区低温高湿的气候特征,加上古香榧群枝叶的总面积较大,造成夜间强烈辐射冷却,有利于形成雾、露、霜和雾凇等凝结物,增加水平降水。研究表明,香榧群落有较好的降温增湿效果,能够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榧树属于生长慢、结实迟、寿命长的树种。人工栽培下,虽然前2年,固碳释氧较弱,但从第3年起生长加快,年高生长量可达30厘米以上,干径年增长量可达1厘米左右,使固碳释氧功能得以增强。

除了具有一般森林对空气的净化作用外,香榧还能分泌杀伤力较强的杀菌素,清除空气中的有害微生物或降低其危害程度,对人类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目前,香榧坚果及衍生食品日益丰富。原料去假种皮,堆沤、清洗、晾晒、初炒、盐水浸泡、炒干,可制成香榧坚果。香榧去壳,果仁榨油后的饼粕中加入面粉与调料并拌匀,成型后烘干,可制成香榧饼。香榧去壳,果仁榨油后的饼粕中加入酒曲并拌匀,堆沤发酵,产生酒精,能制成香榧酒。

近年来,遗产地范围内建成了 11个省级现代林业园区和 17个市级现代林业园区,创立了“稽山古榧”“稽东香榧”“枫桥香榧”“嵊州香榧”等区域公用品牌,开发了香榧食品、日化产品、纺织品等衍生品。绍兴市域内从事香榧加工的企业130 家。

当地还建设了香榧文化博物馆、中国香榧博物馆,展示、宣传传统工具、传统技艺、传统知识。绍兴市香榧协会设立了古香榧品牌管理中心,通过多种措施,推动了遗产保护,并进而使其在促进遗产地区域经济、生态、文化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来源:《农产品市场》2022年第17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