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推进,龙陵县坚持以“产业、人才、生态”为推动乡村发展的主基调,绘好三农“同心圆”,搭乘着乡村振兴这趟“时代列车”,乡村发展正稳步有序地驶向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突出特色,彰显农业“品位”

坚持将产业振兴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提档增速的“牵引力”,牢牢抓住产业发展“硬支撑”,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持续提升优势产业,巩固提升“两烟”、甘蔗、蔬菜、咖啡、茶叶、水果、中药材、畜牧业等传统产业。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沿江一带低热河谷气候资源禀赋,重点栽培芒果、牛油果、柑橘、咖啡、玉米、香料烟、甘蔗等特色热带经济作物。咖啡是木城乡鱼塘垭口彝族人民主要的支柱主导产业,木城乡立足实际,不断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加快咖啡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持续推动咖啡产业转型升级,据统计,木城乡共种植咖啡5954.8亩,可实现鲜果产量2023.14吨。勐糯镇柑橘产业以“规模化、工业化、品牌化、标准化、生态化”为目标,持续拓宽产业发展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加快发展品牌农业,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2014年,引进龙陵恒冠泰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褚橙基地,着力打造“云冠橙”品牌;2022年11月,褚氏农业镇安选果厂正式开机投产,为龙陵柑橘产业链培植、迈向精深加工发展奠定了基础。

聚焦生态,扮靓农村“颜值”

坚持将绿美乡村三年行动与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现代边境小康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等工作有机融合起来,把绿美乡村创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结合龙陵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乡村实际,立足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以“一村一策一方案”为模式,对木城、勐糯的资源进行深入梳理分类,科学编制示范村建设规划,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保留文化传承和自然风貌,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美丽乡村独特魅力。始终以党建为引领,依托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大力实施路域环境综合治理、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农户庭院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推行“四微”(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微景观)建设,推动村规民约、“红黑榜”、“门前三包”、卫生日等常态化、制度化。结合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开展最美庭院、最美花园、最美果园、最美菜园、最美村庄、最美公路评比表彰,推动乡村面貌展现新变化、新突破、新气象,擘画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蓝图。2022年,创建省级绿美村庄3个(木城社区等养自然村、腊勐社区岭岗寨自然村、大寨社区大寨自然村);投入7894.2242万元创建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精品示范村4个(木城乡木城社区、鱼塘垭口社区、花椒村、老满坡村)。

厚育技能,提高农民“修养”

坚持将加强新型农民职业素质培训作为实现人才振兴的“助推器”,多渠道育好“土专家”“田秀才”。以项目为依托,围绕全县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打造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带头人。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为契机,充分用活示范基地和示范主体“田间课堂”,选优种养大户和产业带头人进行现场观摩。以专家服务团为培训重要师资力量,组建水稻、茶叶、水果、黄山羊、肉牛五个产业专家服务团队,通过公布专家热线以及送技下乡服务,深入基层面对面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实现服务到人、技术到点。结合技工院校、职业中学、社会化培训机构、用工企业、党群部门等培训力量,与人社局、残联、益民培训学校等协作,采取定点学习与流动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以“农民‘点菜’、政府买单、职能部门‘下厨’、技能中介带动”的方式,“订单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开展线上培训,依托“中国农技推广”、“云上智农”、“手机三农通”等平台和微信、QQ、抖音等媒体开展线上培训和技术宣传。截至目前,共开展高素质农民、职业技能等各种培训1200余人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