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昨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送上一个迟到的祝福。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知道它的全称中居然有劳动二字,同时也刚刚了解到它发端于劳动妇女斗争的渊源,确乎是现代女性最先进最全面的纪念。
然而很多女性网友却在嘀咕,为何要把妇女同劳动绑在一起……看来不少女性自身,也并不明白这个节日所涵盖的全部意义。劳动是权益也是义务,女性只有平等地承担起这两项,才能真正实现平等。欧洲女性运动中最标志性的视觉形象,是一名展示力量的铆钉女工。
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女性被视为吃不得苦,没有参与工作的资格,当然也就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形成了旧时代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女性必须依附男性生存。而女性的上升之路也永远与男人有关,无非是从忍饥挨饿整日浆洗的平民生活,到无所事事变着法享乐的豪门贵妇。这种路径也形成了对女性发展的暗示:你们的前途不在于用汗水去奋斗,而在于把自己打扮漂亮,待价而沽;你们也不需要艰苦磨炼技能而粗糙了双手,只需要把自己呵护得白白嫩嫩,等一个男人来把你供养。这种思维的影响延绵至今,所谓“女孩富养、男孩穷养”就是它在今天呈现的一种版本。根本上,它指挥着人们从小把女孩往金丝雀的方向去培养,与现代女性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
忘记了内核,也忘记了表面,近十几年来,伴随着电商的兴起,甚至连“妇女”二字都被抛弃。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都是铺天盖地的“女生、女神、女王”,没有一个商家会拿讨人嫌的“妇女”做海报。这是一场很多女性乐于笑纳的谄媚,同时也是商业资本的阴谋。商家的目的不加掩饰,都是借这个日子卖东西而已,不是诱导你犒劳自己,就是暗示身边的男性准备惊喜。所有这些变称都暗中标好了价格——如果海报上写的是“女生节”,那么购物车里可能是几百元的口红;如果促销活动以“女神节”冠名,那消费层级应该是几千元的饰品;而如果商家不惜重金打造了“女王节”的豪华布景,那货架上估计是几万元的包包了。从学生到白领,到豪门千金,用一系列肉麻的尊称涵盖了所有消费阶层。
大家花了十几年看透真相,今年的热搜变成了“妇女节 不是女生节不是女神节”,商家的通栏广告终于被挤到了边边角角。重新找回本来的名字,重新找回本来的精神,是值得欣喜的事情。
女性解放,既是获取,也是付出,绝不是好逸恶劳、不劳而获。而女性的价值,也不应被奢侈品所定义。女性运动曾经被带入消费主义的大坑,今天总算爬出来了。但是,要真正击败几千年来不断变身的魅影,还需要更多的辨别和斗争。尤其在我国,一直在不停的被人带偏,除了商家,还有各路所谓女权大V,不是教女性如何独立与承担,而是教大家如何算计男人,从工具人身上榨取最大的利益。现代女权斗士居然支持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彩礼,实在是女性运动光环之下最荒谬的奇景。
当下仅在婚恋领域的复旧思潮,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要倒退。回去问问爸爸妈妈当年都怎么结婚的,很多母亲会调侃“嫁给你爸啥都没有”——但也正是这种白手起家、共同奋斗的经历,奠定了家中半边天的地位,也奠定了在各行各业杰出女性的身影。我国的女性劳动参与度真的不差,很早就到达了世界的顶峰,劳动才是最核心的女权。
但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从1990年的73%的顶点,我国妇女劳动参与率(15岁以上)二十年来持续下跌,至2019年已降至60%(数据来源于世行)。这二十年来,并没有什么因为生育更多而造成的干扰,而且是中国经济腾飞最快的年月,为何劳动妇女的身影在退却?同时这二十年,随着中国百姓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各种资源的丰裕和贫富阶层的分化,所谓“富养女儿”的倒退思潮开始发生实质性影响。
无疑,消费主义正在把女性带入歧途。各路商家和很多所谓的斗士和大V,所有强势话语权的持有者,都在竭力形成合围。无利不起早,因为这个陷阱也是聚宝盆,他们要把女性培养成最昂贵的消费工具。他们竭尽全力让女性忘记“劳动妇女节”,甚至忘记“妇女”这个并无美化却能全面代表的称呼,而只留下她们作为消费者的“女生、女神、女王”等虚幻的尊号。他们给每个女孩面前摆上了华美的蛋糕,只教她们如何优雅的拿起刀叉,却从来不教他们如何从汗滴禾下土开始种植小麦。正常的人生被隐藏了一半,只剩下一半,正如田园女权也特别擅长隐藏掉义务而只要求权益。警醒吧年轻的女孩们,寻回完整的自己,做真正现代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