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新网浙江新闻10月11日电(蓝伊旎)近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数据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浙江交通集团下属数智交院自主研发的“路面指南针——浙江交通集团路面均质化管控平台”成功入选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案例(典型案例)”。
瑞苍高速项目“路面指南针看板”后台。浙江交通集团 供图
据悉,“路面指南针”平台是在原有“路面智联管控平台”基础上的全面迭代升级。“传统的‘合格/不合格’二元评判标准,已无法满足当前对路面质量‘从合格到优质、从稳定到均质’的追求。”浙江交通集团检测科技公司项目研发负责人介绍。
对此,该平台深度融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了覆盖沥青路面施工状态感知、数据多维分析、短板精准定位、成效晾晒比拼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体系,实现路面施工管理的“状态一屏感知、数据一链贯通、管理一网协同”,提升路面施工管理的科学性、精准性与高效性,为全国高速公路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浙江方案”。
“路面指南针”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从根本上革新了沥青路面质量管控逻辑,通过“3+1”全维度评价体系和“四级评分模型”,首次实现对沥青路面质量的全过程精准量化与闭环管控。区别于传统管理中“合格/不合格”的二元粗放式评判,路面品质可以通过AI算法以具体分数直观展示。
“3+1”评价体系中的“3”指原材料、施工工艺、工后实体三类物联指标,“1”指非物联指标。该平台摒弃了“一刀切”的评价模式,根据不同结构层(沥青面层、柔性基层、水稳基层)的特性,设置差异化评价指标,以沥青面层为例,共涵盖沥青三大指标、集料针片状、合成级配、施工速度、温度及工后实体检测等25项关键指标,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当前,“路面指南针”系统已在浙江交通集团6个在建高速公路项目中上线运行,累计完成423个施工日的质量评分。
在项目管理者眼中,“路面指南针”平台是精准的“决策仪表盘”。依托动态评分与双色预警功能,项目团队能快速精准定位质量薄弱环节。“对我们一线施工人员来说,这个平台就是‘质量指南针’,以前靠经验判断施工标准,现在打开微信小程序就能实时看到单项指标评分,知道哪里需要改进。”瑞苍高速项目施工人员说。
后续,浙江交通集团将持续深入实施“人工智能+交通运输”行动,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施工、日常巡查、检测监测、病害诊断、技术状况评定、养护决策等环节的应用,助力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为交通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