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子帅 谢 隽 王鹏杰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孙 微
(资料图片)
编者的话:在诸多行业经历疫情低迷期后,今年的“金三银四”招聘季可能会格外活跃,企业积压了3年的人才需求开始释放,待业的社会人才和应届毕业生能够面临更多选择机会。人社部的数据显示,1月1日至2月5日期间,全国各地举办了约2万场招聘会,发布了约1300万个岗位。在如今的情况下,求职者如何找到心仪的岗位?就业难题还出现在什么环节?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海外开启抢人才竞争,有什么借鉴之处?对此,《环球时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就业复苏,但也有不确定性
近日,上海市举办了3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线下招聘会,有近1000家企业进场,提供岗位超2.5万个,其中为高校毕业生设置的岗位超过1.5万个,月薪过万元岗位超过3200个。《环球时报》记者走访现场时,求职者和企业雇主均表示,他们感觉国内就业市场自今年以来已经大幅反弹。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主任周国良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肯定没有那么严峻。”一位44岁的求职者在现场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最近我接到了更多猎头的电话。”
根据智联招聘向《环球时报》提供的《2023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今年春节后4周以来,该平台的职位数逐周增长。以第一周招聘职位数为基数1,第二、三、四周的招聘规模指数分别为1.2、1.25、1.28。携程集团人力资源部招聘团队负责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随着旅游业的复苏,今年的招聘季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求职者都比往年更加重要,携程预计岗位数量比2022年有一定比例提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内旅游公司的出海业务快速回暖,各种立足海外市场的岗位也不断涌现。更广阔的市场也为国内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职业选择。”Boss直聘相关负责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今年经济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就业市场呈现出供需两旺的局面。一些行业招聘热度提升更早、更明显,春节假期后,餐饮、酒旅、交通等服务业呈现出明显的复苏趋势,部分行业的招聘需求已经超过了疫情之前。此外,在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招聘需求增加明显。
在上海招聘会现场,很大一部分雇主是新能源、电子和生物等领域的科技公司。智联招聘的报告同样显示,线下消费、新能源、新业态为节后招聘市场增长亮点。其中,“双碳”政策带动新能源行业招聘同比较快增长,节后一个月,新能源/电气/电力行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11.7%,排名各行业第三。长城集团旗下未势能源人力资源副总裁闫磊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氢能等新能源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前期阶段,所以全球都在争抢有技术经验、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候选人。而该公司和部分同行前几年就已经开启了全球化人才的竞争策略,所以“可以感受到人才市场的活跃度是在增强,海外人才对中国岗位的关注度也在增强”。
小宇(化名)是一位正在寻找新能源车企用户运营岗位的求职者,他以亲身经历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感觉市场并没有完全回暖,有企业挂出来一些虚假职位是为了对外展现出向上发展的态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今年的就业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用工需求肯定要比过去3年更大,但国际经贸形势日益严峻,所以部分企业可能还需一定时间才能复苏。对于求职者如何抓住机会,李长安表示,目前中国技术发展的速度快,企业最急缺的就是技能型人才,所以劳动者要加强技能培训,如果自身素质赶不上市场变化,很可能会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企业目前最紧缺的是专业数字化人才,但基础岗位的需求量也较大,比如制造业的一线操作工,服务业领域的咨询、中介、餐饮服务等,这些偏基础、偏生活化的岗位招聘和投递的岗位数据指数比较高,说明这些岗位保持着较大的人才需求量。
李强表示,今年的“金三银四”既意味着人才补给更加顺畅,也意味着“抢”才之战更需求快求准。不过,在“供需两旺”之外,今年的就业市场仍然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我国近几年劳动力供给持续高位运行,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可能要达到1158万人,就业总量很大。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求稳向优,个人期望与岗位实际、个人能力与岗位需求都会存在错位,就业仍然面临考验。
多方合力缓解结构性矛盾
为了促进充分就业,国家鼓励“以工代赈”“灵活就业”,但一些声音质疑称,这只是就业压力之下的“权宜之计”和“应急”选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认为,“灵活就业”本身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包括劳动合同不固定、劳动强度高等,但总体来讲,它仍然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喜欢,所以不失为一种符合潮流的就业方式。而“以工代赈”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措施,它能够让那些本需要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留在本地。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以工代赈”在扶贫工作和增加农村劳动力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过这种方式。
当前,我国就业市场仍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即制造业和农业相关人才持续短缺,白领等人才却供大于求,导致人才资源不均衡。对此,李长安表示,国外的蓝领工人待遇都比较好,所以工作也足够体面,而中国制造业的利润薄,很多都是代工性质,无法给劳动者支付高薪,再加上工作内容单调,所以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未来,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应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就业环境,加强劳动保护。李强表示,蓝领技能和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是蓝领短缺的关键原因。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人才培养上对接企业需求,促使普通蓝领向技能型蓝领升级,使蓝领技能跟上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的人才需要。
Boss直聘相关负责人对《环球时报》介绍称,在国外,有一些国家非常重视技工教育。例如德国就用《职业教育法》规定了职业培训中学生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重视学位攻读和职业实践相结合,为制造业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美国2018年出台《加强21世纪职业与技术教育法》,加大各州政府自主权,强调校企合作。“缓解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需要多方合力,包括政府通过补贴、加强职业培训投入等方式来增加蓝领和农业人才供给,从而平衡就业结构;招聘平台通过优化互联网技术来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此外,全社会也要改变传统观念,关注蓝领和农业人才的培养,让这些职业从收入、地位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该负责人说道。
多国开启“抢人潮”
事实上,随着人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短缺”,多国开启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抢人潮”,甚至原先不是传统移民国家的英国、日本等地,都开启了针对特定人才的优待措施。
英国去年5月推出了一个新的签证类别,旨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技能人才。高潜力个人签证(HPV)将允许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具有卓越才华或潜力的个人在英国居住和工作长达5年。随着从疫情影响中恢复,英国试图将自身定位为全球创新和研究中心,推出高潜力个人签证成为了英国更广泛的战略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高潜力个人签证面向在过去5年内从政府“全球大学”名单上的机构获得学位的个人。拥有学士或硕士学位的人将获得2年的高潜力个人签证,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将获得3年的个人签证。申请成功人士可以自由地在英国工作、学习或成立个体经营实体3年,具体取决于他们的资格水平。签证到期后,申请人要么被要求离开该国,要么换另一条签证途径。
然而,一家英国律所的执行董事亚什·杜巴尔在接受《人力资源管理》杂志采访时表示,这一签证的有效期限表明政府未能理解移民的心态。一方面,政府说“我们想要你”,但另一方面说“但不会长久”, 这样的信息传递是错误的。如果英国真的要为最聪明、最优秀的人才提供欢迎,就应该表现出一些承诺,尤其是在全球人才短缺的情况下。毕竟,英国正在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竞争。
此外,高潜力个人签证认可的教育机构名单存在西方偏见。政府提供的大学名单中,有24所位于美国、加拿大或澳大利亚,其余许多位于欧洲。 结果,印度、非洲、南美和中东地区大量高技能和高素质的潜在移民无法在斯坦福、哈佛或普林斯顿等大学学习,他们将被忽视。常春藤盟校毕业生将在自己的国家选择高薪工作,英国有什么纽约或硅谷没有提供的东西?而且这些资格需要在过去5年内获得,这一事实也限制了申请人,并给那些将获得重要行业经验的人打了折扣。
另外一个非传统移民国家日本也在近期开启了吸纳人才的新政策。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2月17日,日本政府将新设“特别高度人才制度”,年收入在2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2万元)以上的外国技术人员在日本逗留1年即可申请永住权(永久居住权)。同时,日本政府还将允许世界排名靠前大学的毕业生最长可在日本停留两年以开展求职活动。《日本经济新闻》认为,当前全球范围内针对人才的争夺战正在加速,日本出台此类具体政策不可或缺。
然而,薪资水平较低是日本吸引高端人才面临的困难之一。2022年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日本IT行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年收入大约为4万美元,仅为美国的一半。《日本经济新闻》称,在日本,由于跳槽不普遍,按职业分类的薪资水平也不明确,专业人才待遇较差,不符合市场实际情况。为了吸引高端人才,需要缩小日本与国外的薪资水平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