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家村村民制作麦秆画。 江苏省局(公司)供图

乡村名片:王老家村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王沟镇,地处苏鲁皖三省交界处,共有1016户居民,常住人口1500人。近两年来,在江苏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的帮扶下,王老家村通过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麦秆画艺术,以文化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努力描绘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田园乡村新画卷。

关键词:文化赋能  产业振兴

从丰县县城向西南方向行驶近15公里,就来到了位于苏鲁皖三省交界处的王沟镇王老家村。近两年,在江苏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的帮扶下,他们靠着一根根小小的麦秆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逐渐发展成为环境美、产业旺、文化浓、活力足的和美乡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步入王老家村,一棵百年皂角树矗立在村口,峥嵘挺拔,虬枝盘曲,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脚下这片土地的变迁。去年年初,村民们在旁边又栽下了一棵新的皂角树,新树在老树的护佑下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也正是这一年,江苏省局(公司)选派党员马莉加入江苏省委驻丰县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带着烟草人的务实担当与为民情怀,马莉来到王老家村担任第一书记。

一年多来,马莉实地走访调研了丰县17个乡村,经过对比,为王老家村制定了“特色产业发展”“村庄面貌改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发展规划。多个帮促项目在她的推动下落地生根——在沙土地上种植泡桐,促进生态改善,并获得持续性收益;新建水闸并修缮排水系统,解决了480亩农田灌溉问题。

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如何挖掘当地资源禀赋,让田园风光、乡村经济、文化传承完美结合,激发这片古老土地的新活力?”扎根越深,马莉的思考越深入。

徐州是苏北粮食主产区,每当麦子收获季节,“丰”景如画,麦香扑鼻。近年来,当地加大环保治理力度,对麦收之后的秸秆采取加工利用、秸秆还田等处理方式。经过认真调研,马莉发现,除了这些处理方式外,小麦秸秆在王老家村还有另一个变废为宝的途径,那就是制作麦秆画。

麦秆画以小麦秸秆为创作原料,是我国民间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王老家村党总支书记刘尊龙正是当地这门艺术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多年来他潜心钻研、坚持创作,融合时代元素推陈出新,积极带动村民参与麦秆画制作。为了使这门古老的传统民间工艺重放异彩,经村民代表一致同意,村里专门建了“麦秆画小屋”,用以陈列大家共同创作的麦秆画作品,传播民间技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以麦秆画为抓手给村里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努力把它变成一张名片,让王老家成为真正的特色田园乡村!”马莉与刘尊龙深入沟通后,明确了发展方向,就是向留村妇女传授麦秆画制作技艺,旨在实现“秸”尽其用、点“秆”成金。这一发展思路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认可,也得到了江苏省委驻丰县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和江苏省局(公司)的支持。

经过紧锣密鼓的建设,今年6月,由江苏省局(公司)投建的王老家村妇女创业中心投入使用。“创业中心由麦秆画小屋升级而成,留村妇女可来此学习麦秆画创作,这样既能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又能解决就业问题。”马莉说。

不久前,记者走进创业中心,几位妇女正学习作画:她们用镊子夹起麦秆做成的花瓣,一片片粘贴在绒布上,不久,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花’便展现在众人眼前。“她们大都没有美术功底,但只要想学习麦秆画创作,我们就手把手教,不久她们就能独立制作简单的花草类作品。”刘尊龙说道。

李春是第一批接受麦秆画培训的学员。了解到麦秆通过剪、贴、烫、熨、烙等工序,就能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她立即被吸引。“这些画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我正在努力学习,相信以后自己能够凭借这门技艺增加收入。”李春说,在创业中心还可以免费托管孩子,年轻妈妈们没了后顾之忧,可以每天来创业中心学习工作,感觉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马莉告诉记者,目前,创业中心已经对全村50余名有工作意向的妇女开展培训,20余名已经能独立上岗制作,未来她们可以在创业中心工作,也可以自己创业。

互联网接入程度、产业运作模式影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结合当下热门的直播带货,从乡村文化中挖掘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对接产业发展,寻找市场机遇,形成特色文化产业,正是马莉当下的探索与实践。她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麦秆画等特色产业将转化成优势文化产业,带动王老家村经济实现新跨越。

走出创业中心,不远处,由江苏省局(公司)投建的党建文化广场早已投入使用,村民们在这里举办文化体育活动、跳广场舞、拉家常,共同畅想未来的幸福生活。“根据规划,王老家村将依托党建文化广场,实现文化产业振兴;依托创业中心,实现增收致富,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依托即将建成的“幸福小院”,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文化赋能展新颜,和美乡村入“画”来,王老家村正在绘就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田园乡村新画卷。微风拂过这片希望的田野,村头的新老皂角树沙沙作响,仿佛在重温难忘的历史,又仿佛在憧憬美好的未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