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量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基层流动,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于乡村发展的“游燕”归乡。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的实施,让贵州等西部省份加速崛起,昔日“孔雀东南飞”的群体有了更多选择。今年初,贵州省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贵州农村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人数达22万。他们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村干:奉献家乡兴产业,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青瓦屋,白泥墙,花映日,柳成行。沿着宽阔的柏油路走进开阳县高寨乡久场村,可见一个个黑色的食用菌生产大棚错落排列,旁边新修的水渠中流水潺潺,一幢幢新建的楼房与远处青翠高山相映成趣,一幅环境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谁曾想,这里竟是贵阳市曾经的20个特别困难村之一。
“每次我回到老家久场村探亲,看到村里经济落后,乡亲们日子过得贫苦,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想通过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带领大家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刘勇回忆道。2018年,在组织的选拔培养下,在外自主经营葡萄庄园的刘勇以“五个一批”中“乡土人才”的身份回到久场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带着满腔热情和奉献家乡、建设家乡的决心和信心,回到久场村的刘勇发誓,要让全村1261户5129名乡亲过上好日子。
和很多贫困村一样,昔日的久场村脱贫前产业“小、散、乱”、基础设施滞后、亩产效率低、集体经济薄弱、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是典型的贫困落后村。
产业是发展的关键。经过村“两委”多方考察调研和做群众思想工作,久场村决定发展食用菌产业。
申请资金,流转土地,引入专业化管理团队,修建现代化标准大棚,采购了1万棒菌棒……2018年3月,久场村开启了食用菌产业“初体验”。当年5月,第一批香菇获得丰收。为打开销路,他发挥组织优势,与电商平台达成产销合作,解决了外销的后顾之忧。食用菌产业也提供了40余个工作岗位,在带动乡亲增收的同时,吸引了一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自从大棚建起,我家两口子都在这里上班,平均每天有200元收入。我们不仅能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看老人和小孩。希望您继续带领我们发展产业,让更多乡亲也来挣钱。”脱贫户郭光荣拉着刘勇的手兴奋地说。乡亲们的鼓励让他更加坚定了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经过几年的经营和发展,现在食用菌基地年生产菌棒100万棒,产量200万斤,产值800万元,销售覆盖广州、重庆、湖南、四川等地。通过务工、认领、管护、配送等就业方式解决了该村150人就业,还辐射带动附近3个村共同发展食用菌。
新农人:心中有想法,干事有闯劲
6月的贵阳市观山湖区翁井村生机盎然,处处透着山水田园的诗情画意。入村,也是入画。
“我们这里的野菜种类比较多,营养丰富,食疗兼用。比如养心菜、藜蒿、紫背天葵等卖得都比较好。”基地负责人何天福介绍,基地按照每亩每年3000元的价格向村集体租赁连栋温室大棚13亩,发展冰菜、藜蒿、富贵菜、枸杞等7个品种野菜,已种植各类野菜近1万株,基地开园3个月来,销售额就达到8万余元。
作为返乡创业的新型经营主体,何天福总能寻到商机,带领村民致富。2023年2月,翁井村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合作社成员代表大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动员,聘请专业法律顾问规范指导,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引进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社会餐饮企业等入股,正式成立贵州新金翁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何天福任总经理。“天福心里有活,有想法、有闯劲干劲。”村党支部书记黄金林说。
野菜产业为翁井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在采摘、晾晒、加工等环节拉动本地村民就业。正在野菜大棚里忙碌的“90”后大学生魏维成就是其中之一。“我毕业后一直在外工作,离家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工作,还能照顾家人,这样的日子让我觉得特别幸福。”魏维成笑着对记者说。
“为了打开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我们计划通过党建联建举办社区展销活动,招募本土具备新媒体特长的大学生培育开展直播带货,还在省农职院和相关教培机构支持下,开发农业科普教学课程,将野菜产品作为教具推广。”作为村里新建产业,何天福有了更多规划。
野菜基地旁的特色农产品直播间里,热火朝天。“大家好,这是我们纯手工制作的枸杞茶、野菜饺子,有喜欢的可以点击下单哟。”何天福晃了晃手里的袋装枸杞茶……
新农技: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是越来越多农技专家的选择
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街道中箐村,位于“贵州屋脊”之上,由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草莓幼苗分化成熟快,因此这里也被誉为“草莓育种天堂幼儿园”。
2016年,李世瑶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毕业,留校做了1年科研后,2017年选择回到家乡。
“六盘水和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更低,和其他冷凉气候地区相比降雨量更充足,加上这里的土壤有机质能达到3%,特别适合草莓的生长。”于是,李世瑶决定在老家开启草莓种植之路。
凉都建温室,高山种草莓。2017年11月,李世瑶在老家搭建了一个小温室,引进12个草莓品种进行科研实践。
“草莓品种引进来,我们要综合观察不同品种的产量、品质、营养价值、抗病性,从中挑选出最优的品种。”引进新品种、观察总结、反复实验、挑选最优……李世瑶一直不断尝试,就是为了挑选出最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让中箐村的草莓越种越好。
在草莓种植大棚,每天都能看到李世瑶,他几乎把这里当成了家,不是在选种育苗、管护草莓,就是在耐心指导村民种植技术。
2018年8月,李世瑶在中箐村成立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每年5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村里9户人家20多亩土地。自此,村民不仅有土地流转费,还在基地务工,最重要的是当上了“股东”。
“在基地务工的股东,不仅每天可以拿到80元工资,每年还可以参与销售收入25%的分红。”李世瑶说,只有把合作社的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紧紧联结在一起,才能走得长远。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把种植技术真正教给村民,才是一个合格的‘博士’。”李世瑶说。
用科技改造农业,用知识服务农民。怀抱热忱回乡,李世瑶初心从未改变,6年来,他一直将返乡初心化作行动,不断用成果证明选择的正确。
6年来,李世瑶先后引进30余个草莓品种进行试验,通过不断改进,目前种植的京郊小白、黔莓二号和京桃香等20余个品种已取得不错效果,周边的村寨也开始引进种植。
“我在农村长大,从小就看着父辈辛苦地在地里面劳作,但传统农业产值低。我学了十几年的农业,就想着能够利用所学带领乡亲们共同发展现代农业,过上更好的生活。”李世瑶说。
新农企:从线下到线上,生意做在山海间
从进城创业,到入村淘金,不少“新农人”开始转变发展思路,到农村扎根蔚然成风。
大学毕业后,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郑培坤选择回岑巩县塔山村老家养猪。在每个“猪周期”中,郑培坤都能赶在价格大幅下跌前,售完所有存栏生猪,然后又在价格低谷购进母猪。郑培坤的诀窍在于,通过互联网随时收集和分析玉米、稻谷、小麦、石油等现货和期货价格趋势,同时关注全国饲料、兽药、生猪存栏的宏观数据变化。
“如果运输成本变化不大,而玉米、豆粕、麦麸等饲料价格暴涨,且兽药消耗量不大,那就基本说明生猪存栏量和生猪体重处于高位,则未来三四个月内生猪价格下跌可能性较大……”郑培坤说。
贵州中国作为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种植养殖提供了精确数据依据。
一个小小的按钮,机器就将饲料自动投放到喂食栏内,在解放体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户的喂养效率。
几年前在广东打工十多年的万开春回到息烽县九庄镇鸡场村,开启“智慧养鸡”创业,成为当地有名的养鸡大户。
“这个App随时有预警,自动采集圈里温度和气体数据,圈内氨气浓度高了,就点开开窗通风的按钮;温度太低了,就点开热风炉按钮加热。”万开春指着手机上的App说,一年轻松养好3万只鸡。
“云上销售”让“新农人”大大拓展了市场销售半径,同时给农业生产提供了准确的市场需求反馈信息。
“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更好了,对创业的接纳度和包容度也比之前更大了。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返乡创业的队伍当中来。社会也需要年轻人来做这件事情,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农业才有希望!”郑培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