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刁嘉辉 喻冬冬)护城河以其独特的肌理形态印刻在我国城镇的版图上,如同一条项链串联起中国人的乡愁记忆。在上海五个新城的开发建设中,如何守护上海本土文化的根基及其多样性,如何让市民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忆是国际大都市水岸现代化更新过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主持,上海市水利管理事务中心等单位参与的上海住建委《城市更新背景下上海市域护城河水岸空间活化研究》课题组,对上海市川沙、嘉定、青浦等市郊典型护城河水岸现状展开现场研究工作。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细化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政市容专办督查部部长曾浙一、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陆邵明与上海市水利管理事务中心卢智灵科长等同志参与调研。

《城市更新背景下上海市域护城河水岸空间活化研究》课题组开展调研现场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开展市域护城河水岸空间活化研究 


(资料图片)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护城河,课题组实地调研了川沙古城墙公园,了解了护城河畔地标性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情况,重点关注了川沙护城河周边典型城市记忆场所的活化与更新情况。川沙新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在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与开发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护城河畔一批闲置厂房被注入了全新的功能。 

陆邵明表示,川沙护城河尽管在空间形态上保留完整,在城市空间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承载意义,然而受制于河道等级定位,其长久以来缺少政策、资金上的支持,进而沦为城市中被遗忘的角落。在现场调研中,课题组还发现,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川沙护城河水岸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环境污染、文化景观疏于保护、交通连接不足等问题。 

在嘉定护城河,课题组重点调研了环城河步道上的现厂创意园区与盘陀子公园两处节点。2018年嘉定护城河内圈步道全线贯通,取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其沿河步道贯通的经验具有特别的意义,已经逐渐形成了嘉定经验,对上海其它区域护城河乃至长三角护城河滨水空间的贯通具有借鉴价值。 

在青浦护城河,课题组先后实地调研了青浦南门外的青溪公园与青浦环城水系公园中的标志性节点——青浦水城门。青浦环城水系公园是青浦区重要的民生工程,公园三期围绕老城护城河建设,力图从文化主题、建筑风貌、景观雕塑等方面系统性地展示了青浦地方文化底蕴,造就有记忆、可漫步、可阅读的青浦新城。课题组向属地部门了解了青浦区在打造环城水系公园的过程中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赓续本土文化的根脉与城市的记忆

在三地完成现场调研后,《城市更新背景下上海市域护城河水岸空间活化研究》课题组先后与当地水务局、水利所、河闸所、河长办及其它属地相关部门进行座谈。在会上,进一步了解了与当地护城河相关的规划、建设项目的情况,以及护城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环河步道在贯通中遇到的堵点。课题组就护城河水上游线的规划实施、水岸空间的活动组织与文化主题设计以及老城区护城河沿岸记忆的呈现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 

调研期间,课题组针对不同情境对上海市郊护城河水岸利用情况进行了采访与调研:利用全景相机、无人机等工具记录护城河水岸整体风貌,通过调研问卷与深度访谈来了解护城河水岸活化成效,初步完成了上海市郊护城河的综合体检和评价工作。通过这次调研,课题组对上海市川沙、嘉定、青浦三个地区的护城河水岸空间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课题组认为,通过对市郊护城河水岸空间制定保护与活化对策,能够赓续本土文化的根脉与城市的记忆;对水岸记忆场所进行梳理能为旧城功能转型、新业态发展提供潜在发展空间与资源。护城河水岸更新的过程中,需要多部门协同联动,对比国内优秀经验,参考发达国家先进案例,力争做到世界一流。下一步,课题组将继续探索活化和优化水岸空间的对策,提升生态、文化和社会功能,为上海市郊护城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建议,并探索长三角地区护城河水岸更新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