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讯开启“互联网+人民调解”、创建“双语”调解、探索“民生诉求服务中心”……西山区团结街道结合团结街道是多民族世居涉农典型山区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矛盾纠纷的多元协调处理方式,创新多民族聚居涉农街道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通过实践探索检验,于近期总结出“2+2”一站式(两模式、两机制)社会工作多元化解经验,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助力乡村振兴和谐稳定发展。
突出党建引领,规范开展社会治理
(资料图片)
结合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着力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实体化运行要求以及民族聚居涉农街道的特点,团结街道因地制宜建成了街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团结街道按照“有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有办公设备、有上墙制度、有工作职责、有工作经费”的“六有”标准,推进实体化运行,解决基层“统不了、统不好”难题,实现了“一中心集中管治理”。
针对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团结街道成立了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责任人任组长,派出所、司法所、街道各个科室为成员单位,切实保障人员到位、定岗定责。领导小组利用自下而上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半月进行一次小入户、每月进行一次大排查”,全面排查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再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采取“采集→上报→研判→分流→处置→反馈→核查→回访”的闭环运行模式进行处理。
团结街道通过规范化管理治理,2021年以来妥善处理了经济纠纷、邻里矛盾以及权属遗留问题11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突出地域特色,创新“双语”调解新模式 结合团结少数民族聚居的情况,团结街道选用群众基础好的少数民族调解员,以身边人、讲民族话、调烦心事,贴近百姓开展“双语”调解。聚焦家庭融合度、婚姻稳固度、社会和谐度,团结街道建立婚姻家庭纠纷动态回访机制,按照高、中、低3个级别开展婚姻家庭纠纷风险评估,实行领导“包化解、包走访、包稳控”,近两年来共回访260余次,有效的做好矛盾化解“后半篇文章”。
为强化综合治理基层制度建设,探索推行“多员合一,一员多能”新机制,调动“乡贤”积极参与村组重大活动,团结街道将老党员、老医生、老教师、老干部、老退伍军人等“乡贤”纳入基层矛盾协调化解队伍,丰富“一站式”平台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2021年以来,团结街道通过“双语”调解方式共排查、受理各类矛盾纠纷42件,调解成功42件,涉案总金额达486.1万元,调解成功率为100%,经验做法被云南法制报等媒体刊发。
开启“互联网”+“一站式”工作新模式
在西山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团结街道迅速建成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以“互联网+纠纷化解”形式,实现了矛盾纠纷网上流转、网上立案、在线调解、司法确认等功能,打造“线上+线下”“现场+远程”“分、调、裁”有机对接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依托网格化治理工作平台,通过综治App、“西山平安”公众号,团结街道积极探索多平台线上联动,融合矛盾纠纷排查、分流、案件督办、数据分析等多项业务,实现在线闭环流转,调解业务办理“一站式”服务。
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三级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团结街道坚持问题导向,从破解调解方式单一、调解力量不足、化解复杂矛盾能力不强等制约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处理工作的“瓶颈”入手,建立健全了“街道—社区—小组”三级矛盾纠纷协作联调机制。在“街道—社区—小组”的基础上,形成人民调解员、法律援助员、警调协作员“三员协作联调制”,使人民调解工作“脱虚向实”,真正做到“层层有人抓、跨域有人干、难题有人管、责任有人担”,实现了矛盾纠纷协作联调的“层级化、网格化、精细化和实战化”。
该机制施行两年来,“民转诉”、“民转刑”、“民转访”案件数量均呈下降趋势。 借助“多条联动”,构建矛盾纠纷化解长效机制 为提高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团结街道建立“公调对接”、“诉调对接”工作模式,推动形成以德向善、循法而为的良好社会氛围。团结街道在辖区三个派出所设立“公调对接”调解室,从司法所选配群众基础好、职业素养强的优秀调解员6名作为三个辖区派出所“公调对接”专职调解员。
与此同时,团结街道在具备条件的村依托村级警务室设立警司联调工作站,并配备调解员,努力做到有组织、有场地、有人员、有设施。目前已建成2个警司联调工作站,配备了3名调解员。为进一步增强了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团结街道加强对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团结街道以西山区人民法院远程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为抓手,主动邀请街道党政领导、派出所、公证处等单位人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社区)法律顾问、一村一法律明白人等入驻人民调解平台,对适宜在基层处理的矛盾纠纷,通过平台逐级分流进行化解、调解。 通过调解员现场调解、警司联调、调解室专调、远程诉调等方式的多元调解,近两年来共组织多元调解28件次,进一步保障了辖区内的和谐安定。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马丹 通讯员:周威责编:李晓梅编审:符亚丽终审:周健军